周公制禮作樂,最為後世所稱頌。然而,要了解禮樂,還需回到分封。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名實相符,竊以為是禮之精神。名是每個人的職稱,如國君、父親、兒子等。實又叫做份,指相應於該職稱的行為,如國君的行為、父親的行為、兒子的行為等。有其名必有其份,否則是失禮、違禮。失禮、違禮至其極,是政治秩序、倫理秩序的瓦解,故「民無所措手足」,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為了令失禮、違禮不出現,為君者要以身作則,作為天下的表率。換言之,秩序之維繫與否,全視乎一天子。春秋戰國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周幽王、周平王失德。
禮其實是周公歷「三監之亂」後,提出以強化「以血緣拱衛王室」策略。至於樂,旨在陶冶人民的性情,促進教化,改善風俗,所謂「禮以教中,樂以教和」。
可惜到了周平王時,其外公申侯引犬戎入鎬京,將平王父親幽王殺死,平王間接有弒父之嫌。向來深受禮樂薰陶的封國率先叛離,接著叛離的越來越多,平王成了虛君,周王室被架空。不過,雖則如此,春秋時期仍殘存禮的影響力,宋襄公泓水之戰的表現可以為證。《左傳》有以下一段記載: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要做君子,所以不攻打還沒列陣的敵人,此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今天的社會都講工具理性,講成功失敗。但宋襄公當時還距離禮崩樂壞沒多久,仍然想行仁義,結果做出這樣的舉動。由此也可看出禮的影響力在春秋時期仍然保留。
宋是微子啟的封地,微子啟是殷商一族的後人,文化特別高。齊魯等地亦受禮樂薰陶。桓公以霸主身份重建政治秩序,某程度上是在復禮,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管仲正是齊桓公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