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營建大興城與開鑿廣通渠

開皇二年 (公元 582 年),隋文帝下令興建新都大興城,這亦即是唐代的長安城,《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一》:

京師,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

關於這座新城興建的原因,清人顧祖禹說:

漢之盛時,宮殿臺觀,高下羅列,千有餘區。及王莽更壞,赤眉殘破,西京宮闕,半為禾黍。又變亂迭乘,氐羌竊據,以及西魏後周之際,雖數有增飾,而前規未逮。隋開皇二年,以故都制度狹小,歷年既久,宮宇朽蠹,乃議遷都於故城之東南十三里。 (《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三陜西二》)

簡單講,從新朝王莽至北周,漢長安城飽受戰火摧殘,宮闕用木材建成,或為火所焚毀,或隨時日朽腐而被蟲蝕,加上規模狹小,承受不住大量人口,遂有另建新城的必要。

舊長安城還有一個大問題,即水污染極為嚴重。《隋書.庾季才傳》:

高祖將遷都,夜與高熲、蘇威二人定議,季才旦而奏曰:「……且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願陛下協天人之心,為遷徙之計。」

司馬光《資治通鑑》注解「水皆鹹鹵」:

京都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泄,則水多鹹鹵。

由於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滲入地下,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令食水帶有苦、澀、鹹的味道,百姓多以水井取水,不能不受影響。隋文帝考慮種種因素,遂決定營建大興城。

命名「大興」,據《太平御覽.州郡部二.敍京都下》引《兩京記》:

隋文初封大興公,及登極,縣門園池多取其名。

新城在龍首原的黃土台地上建築。奉命主持是項工程的大臣為宇文愷。

宇文愷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宇文貴之子,屬鮮卑族。《隋書.宇文愷傳》記

愷獨好學,博覽書記,解屬文,多伎藝。

換言之,他不是純粹的武人,而是有學問知識,尤其是關於建築工藝方面。隋文帝營建新城,

上以愷有巧思,詔領營新都副監。高熲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於愷。(同上)

據此,謂宇文愷是大興城的總設計師亦未嘗不可。他後來還參與廣通渠的建造,見

決渭水達河,以通運漕,詔愷總督其事。(同上)

詔宇文愷鑿渠引渭,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里,名廣通渠,漕運通利。(《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早在西漢武帝時,便曾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挖通漕渠。

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遭,度可令三月罷;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此捐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穀。」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漢書溝洫志》)

開啟利用漕渠運關東米糧接濟關中的先河。

至隋文帝,因大興城為新城,先在

隋開皇元年,詔郭衍開漕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漕運四百餘里,關中賴之,名富人渠。(《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

再因「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二.陜西一》),安排宇文愷鑿廣通渠。廣通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三百餘里。水到渠成,自此關東糧食源源不絕運到大興城,令「以關隴地域為本位」的政策更加鞏固。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9-08-2025, EDM Non-Stop Mix)

1. Kylie Minogue – Slow

2. Madonna – Vogue

3. Madonna – Holiday (7″ Version, 2022 Remaster)

4. Scissor Sisters – Comfortably Numb

5. Pet Shop Boys – West End Girls

6. Snoop Dogg ft. Justin Timberlake – Signs

7. Jennifer Paige – Crush

8. Kylie Minogue – In Your Eyes

9. Kylie Minogue – Hold On To Now (Sofomor Remix)

10. George Michael – Flawless (Go to the City)

11. 楊千嬅 – 烈女

12. 薛凱琪 – 小峽谷之 1234

13. 劉美君 – 最後一夜

14. 陳慧琳 – 一念天堂,二人結界

15. MP4 – 女殺手

16. mahiru & RINZO – フレグランス

17. 萩原綾舞 Ayamai – 深紅の薔薇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6060306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楊度的君憲救國思想 (上)

1915 年 3 月,楊度撰寫<君憲救國論>,細讀全文,竊以為代表清末民初支持君主立憲的知識分子的想法。

<君憲救國論>上篇回答了五個關鍵問題。

a.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強兵無望?

民主共和國民,受平等自由學說薰陶,不能做到絕對服從,階級意識薄弱,偏偏軍事教育最講究絕對服從,而且極重階級。長此下去,中國軍隊必不能如德國、日本般節制謹嚴,稱雄於世,即使像英、法、美等國軍隊內部不發生叛變,只怕亦不可能,因中國並無一套行之有效的國民教育,令將士們對國家有義務心。

要令中國軍隊團結起來為國效命,不能訴諸抽象的國家觀念,必須有一實在具體的人作為向心,或皇室,或君主。民國初建,全賴袁世凱與北洋陸軍之間的感情與威力,羈制北洋陸軍不反叛。惟袁氏一死,加上自由平等學說浸潤灌輸,中國軍隊必致渙散潰決。中國處於日本、俄國兩大君主制強國之間,若無能戰的軍隊,國家隨時被吞噬。要強兵,只有棄民主共和,改行君主立憲一途。

b.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富國無望?

國家能夠致富,全賴實業之建立,而實業建立最怕是遇上軍事之擾亂,金融稍受挫傷,非數年所能恢復。民國草創,軍事衝突連年,握有資本的人,或因戰亂遭受損失,或不敢輕易進行各項投資,怕社會出現混亂。影響所及,實業之繁盛不如清末十分之五。如果繼續實行民主共和,革命黨利用國會牽制大總統,大總統動用軍隊打擊革命黨,戰亂不息,工商愈困,實業不振只怕是最後結局,富國完全談不上。

c. 民主共和政體何以令立憲無望?

民主共和得以實行,多數人民必須有普遍常識。奈何中國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為何物,不知法律以及自由平等學說的確切意義,誤以為自由就是以後無人制裁我,我任意行之可也。當人人以為自己有權利爭奪大總統位置,爭奪不成便以武力脅迫,中央威信又遠不如前,久而久之,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基本上完全不可能。民國草創,實行總統制,有臨時約法及國會,但能夠維持國家安穩,全賴背後之專制精神,「中國之共和,非專制不能治也」。

民主共和政體規限統治者任期,任期不過數年,久者不過連任,最久不過終身,無法指定將來繼任者。此一安排,令統治者無法為國家訂立百年發展大計,即使有訂立,亦無後繼者執行。退而求其次,遂淪為保持現狀,流風所及,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知貪污中飽私囊,圖為他日避亂租界。文人政客發言亦非有志為國,只知謀取私利,詆毀時流。偏偏施行立憲必然涉及國家百年大計,求教育、實業、軍事各方面之發展,而且不能一蹴而就,無十年二十年不可成事。民主共和養成官民得日過日,苟且偷安的心態,不敢思索將來之事,絕對不利立憲推行。

d. 立憲何以令國家富強?

建立憲政可藉著制度化確保富強政策之推行不因統治者更替而轉移,避免「人亡政息」的弊病,而做到人存政舉,人亡政亦舉,有前進無後退。楊度援引德國、日本案例:「今之德皇非威廉第一,德相非畢士麻克也,而德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今之日皇非明治天皇,日相非伊藤博文、桂太郎,而日不因人亡而政息,乃反日盛者,憲政為之也」。

所謂立憲,是讓國家有一定法制,自元首以至於國民,皆不能外法律而行動,人事有變,但法制不變,國家以一定法制為主體,如此政府便永遠有善政而無惡政,國家自然富強。

惟立憲初期,阻力甚大,因官吏不改故習,士民忌憚變更。

e. 立憲為何要先有君主?

因中國人民智未開,個個各懷私心,爭奪大總統之位,令社會陷於戰亂。要防止戰亂,令國家得享安寧,就要除去競爭元首之可能性。只有改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方足以止亂,孟子所謂「定於一」。

君主既立,為保自己地位於不墮,必順應人民要求,將憲政實行,拉攏人心。人民方面,見大局已定,希望各方面施政有改進,必要求立憲。擁立君主與實踐憲政是互相支持。無君主不能發生憲政,無憲政不能維持君主。挾專制之權推行憲政,憲政得以快速確立,國家得以快速進步,中國循此必可與世界各國爭衡。

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隋文帝為人吝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

論者每謂隋文帝為人吝嗇,面對開皇十四年 (公元 594 年) 大旱,寧願讓老百姓餓死,都不肯開倉救濟。這個教科書上的共識,近人官德祥不以為然,在<隋文帝與開皇十四年旱災>(收氏著《中古社會經濟生活史稿》),其條分縷析論證隋文帝非一般人所想,今嘗試簡單介紹其獨到見解。

官氏首先指出,「不憐百姓而惜倉庫」的印象,來自吳兢《貞觀政要》<辯興亡>: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於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後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這是唐太宗回憶前朝舊事後對隋文帝的評價,有相當的主觀性。豈料民國以來史家如錢穆、王壽南等皆採此說,儘管也有別的史家如馮柳堂對隋文帝「不開倉」抱持懷疑,前者仍有相當支持者。官氏欲單刀直入,一探究竟,遂跳開近代種種議論,回到史籍原文本身查證。他主要考慮幾個問題:

1. 開皇十四年是否確有大旱?

開皇十四年大旱確有其事,但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連串天災的頻密發生。《通志》卷十八:

(開皇)十四年……五月辛酉京師地震,關內諸州旱……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行幸洛陽,並命百姓山東就食。

據此,可知受災地為隋朝心臟關中地區,而且出現缺糧,五月辛酉旱災已出現,八月辛未再來一次「大旱」,使問題惡化,雪上加霜。

2.「人多饑乏」是否合乎事實?

在大旱初期,「人多饑乏」確實存在。但未幾文帝用「令民就食」的救荒策略,困境稍為舒緩。到了開皇十八年 (公元 598 年),文帝再下令開倉賑給,前後用穀五百餘萬石 (《隋書.食貨志》:「十八年……困乏者,開倉賑給,前後用穀五百餘石)。「饑乏」並未持續,「令民就食」亦不是單一方法。

3.「倉庫盈溢」是否當時真實現象?

從開皇九年隋滅陳至開皇十四年,國內基本上無大事發生。《北史.隋本紀上》:

自開皇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可以為證。

又開皇十四年前後幾年雖有內憂問題 (如平江南「叛亂」),但不難處理。《隋書.食貨志》: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

此語可見直至十七年 (公元 597 年) 為止,隋政府倉庫存量仍十分充足。

對外邊事上,隋文帝用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之離間政策 (嚴耕望語),成功逼使啟民可汗率領部眾內遷,留下「千萬世與大隋典羊馬」之語。到了開皇十三年 (公元 593 年),突厥基本上不再對隋政權構成威脅,「外患」未有令國內糧食不足。

4.「不許賑給」是否合乎隋文帝一貫對百姓的態度?

官氏從不同傳世資料窺探出:隋文帝在開皇十四年前及其後,皆關心民情,對救荒不遺餘力。「遣使巡察」、「開倉賑賜」、「設義倉」、「免租調」等更是他一向採用的救荒措施。「愛民」一面不可能到開皇十四年出現逆轉,他應是「憐百姓」的好君王。

5. 令百姓逐糧實情如何?

南宋鄭樵指隋文帝應對開皇十四年大旱的方法是「命百姓山東就食」。此與《隋書.食貨志》、《隋書.五行志下》、《北史.隋本紀上》記載契合。《隋書.食貨志》:

十四年,關中大旱,人飢。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

《隋書.五行志下》:

開皇十四年五月,京師地震……是歲關中饑,帝令百姓就糧於關東。

《北史.隋本紀上》記載:

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行幸洛陽,並命百姓山東就食。

不過,《隋書高祖紀下》:

八月辛未,關中大旱,人饑。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

不是「令民」就食,而是「率民」就食 ,有皇帝親自帶領老百姓到洛陽就食的意思。司馬光《資治通鑑》採《隋書.高祖紀下》,改「率」為「帥」。

官氏覺得,

若此屬實,開皇十四年大旱災在隋朝歷史上是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儘管在中國歷史時期皇帝「率民就食」非僅見,但對隋一朝來說,並無先例可援。試想像由當今皇帝率民就食,其饑荒災情應是達何等嚴峻程度。要之,在「率民」行動中,皇帝再不是孤家寡人,滿朝文武百官,加上隨從家眷成千上萬。若非情勢岌岌,筆者估計皇室絕不輕易作出如此「大動作」。筆者對「上率戶口就食」是有所置疑。

加上《隋書》、《北史》成書較《通鑑》早,鄭樵在處理相關記載時,亦未採用《通鑑》等材料和說法,而傾向接受《隋書》及《北史》的說法。官氏於是認為,單憑《隋書.高祖紀下》「上率戶口就食於洛陽」一句便認定其為史實,有欠說服力。

「命百姓山東就食 (山東指太行山以東,亦即函谷關以東,故又名關東,當時關東最大都城為洛陽,故復有就食洛陽之說)」未必是件壞事,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災情嚴重度、倉儲儲存量、漕運交通暢通等問題。

觀乎關中倉廩底子薄弱,山東向來是農產富庶地區,確為理想就食地點。況且,自秦統一至隋,解決關中缺糧,都是依靠關東接濟,逾八百年而未改 (史念海語)。效果上,「命百姓山東就食」是移民就粟,建廣通渠將山東米糧引入關中是移粟就民,要之,二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卜風賢語)。吾人實不能因文帝「命百姓山東就食」而說他「不憐百姓」。

至於不開官倉救災,非「惜倉庫」,而是要藉開皇十四年這場旱災所造成的種種不便,帶出「本置義倉,止防水旱,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隋書.食貨志》),從而推動義倉 (社會各界負擔倉穀,災荒時向饑饉者賑給糧食的民營倉窖) 改革。官氏說:

《隋書食貨志》中的記載便是明證。細心閱讀《隋書食貨志》,可以透視到撰史者的刻意鋪排……引文明言開皇十四年有一場旱災,然後把義倉的衰敗問題歸咎於「百姓之徒,不思久計,輕爾費損,於後乏絕」,娓娓道來。繼而撰史者一口氣介紹出隋文帝幾道詔書,內容都是圍繞著義倉的改革……《隋書》作者利用通古今式之志書撰寫筆法,交待出義倉由「私營」變「官營」的一段沿革史。

……十四年辛未大旱災的出現,正好讓隋文帝政府利用移民就食洛陽,製造輿論,公告天下,促成義倉順理成章由「私」變「官」。

如果文帝真的視倉庫比人命更重要,開皇十八年開倉從何說起?文帝又為何下詔曰「寧積於人,無藏府庫」?

總括而言,官德祥根據史料,判斷隋文帝「不憐百姓」及「惜倉庫」之說有違歷史事實,「命百姓山東就食」也是情有可原,屬移民就粟的救荒手法。這可謂一新耳目,既將教科書上的偏見一掃而空,亦推進香港隋史研究的進展,功不可沒。引一網友的話:「這篇論文算是我查找到的參考價值很高的文章」。

又連錢穆先生都受唐太宗意見誤導,可見治史建基於客觀可信的史料之不容易。另查《朱子語類》,有「雖會節儉,又須著有愛民之心,終不成自儉嗇而愛不及民,如隋文帝之所為」,可見南宋時《貞觀政要》已起誤導作用,受誤導的包括朱夫子。

[註] 官氏<隋文帝與開皇十四年旱災>細針密縷,旁徵博引,牽涉的考證甚多,而且皆極具史學價值,上文只勾勒其大概而已,詳細仍可拜讀其文章。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及時行樂 (02-08-2025, 新歌速遞 / 香港日系地下偶像原創歌)

1. SUMLING 李芯駖 – POSH

2. SUMLING 李芯駖 – SPYLING

3. 晚安莉莉 – 如果花火可不消散

4. 晚安莉莉 – 當昨日凝視着我

5. Cozy Syndrome – 頹廢員工手冊

6. 狂想 Serenade – ピノキオ / Pinocchio

7. Kaleidoscope – 星光旅程

8. Monochrome – 朔月

9. Maho – Magic!

10. Ayamai 萩原綾舞 – 深紅の薔薇

11. 夜瑠☆エピファニー – 彈珠式戀愛

12. 陳慧琳 – 最佳位置 (Season 2 萬人結界演唱會版本)

https://www.patreon.com/posts/ji-shi-xing-le-13552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