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 星期四

尊榮在於決心為善

在<論榮>中,王符開首就說:「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困辱阨窮之謂也,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

這番話值得細味。「高位厚祿富貴榮華」應該為君子所擁有,卻不足以界定君子之本質。「貧賤凍餒困辱阨窮」應該為小人所身處的境況,卻不足以界定小人之本質。然則,君子、小人的區分另有標準,許多擁有「高位厚祿富貴榮華」的人未必是君子,身處「貧賤凍餒困辱阨窮」的人未必是小人。

君子、小人當如何界定?關鍵在其心志之善惡。王符舉出史例,桀紂雖為夏商之君王,但因「其心行惡」,仍「不免於小人」。相反,伯夷、叔齊雖餓死首陽之山,但因「義不食周粟」,志行高潔,故配得上稱為君子。

王氏進一步指出,「……士苟定於志行……則雖有天下不足以為重,無所用不可以為輕,處隸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故曰:寵位不足以為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

扼要言之,士人一旦心志向善,其即使擁有天下,亦不覺有什麼大不了,因德行在天下之上。又不受重用,亦不必自輕自賤,因道德常存我心。人只有心存歹念才會覺得羞恥,否則低下的社會地位不足以為恥。相反,統治全世界不足以為尊榮,尊榮來自個人內心之善。

誠然,王符的看法出自孟子,<告子上>有「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人爵」相當於「高位厚祿富貴榮華」,相當於「有天下」、「撫四海」、「寵位」,人人都想得到,奈何中間有命運左右,欲得而未必真可得,故古之人不汲汲於追求。

對比「人爵」,「天爵」來自內心,仁義忠信「求則得之,捨則失之」,境遇再差,不足以影響一人做惡事,「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古人因此向此處用力,王符亦認「天爵」方是人賴以尊榮的根源,君子之憑藉。

為何王符要重提孟子的觀點?原來和東漢中後期的時弊有關。

且說察舉制造成「以族舉德,以位命賢」的社會歪風,地方官竟有以家族、身份地位的貴賤界定君子小人。王氏對此不以為然:

(1) 堯為聖人,兒子丹朱卻兇殘傲慢。舜為聖人,其父瞽叟卻頑惡,豈能以家族界定一人是否有德行?

(2) 周幽王、周厲王貴為天子而暴戾荒唐,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有德行,身份地位的貴賤與道德修養何干?

王符據此判斷察舉制難獲真正賢德者,可謂發聾振聵!

王符相信,人之善惡,性之賢鄙,跟是否出身世家大族無關,也和社會地位高低無干。朝廷用人,當避免選用無能無德之輩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