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財利之上還有道德

<遏利>篇的「遏」,是指抑制、阻止,不要只知求一己財富的累積,財富之上更有道德,這和孔子「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一致。

王符對財富有特別的看法,錢財非只利我,「我之得彼,亦將為利人也」,暴富而對世間窮苦不施救濟,最為王氏所貶斥。

他又說:「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天之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賦賞奪與,各有眾寡,民豈得彊取多哉?故人有無德而富貴,是凶民之竊官位、盜府庫者也,終必覺,覺必誅矣。盜人必誅,況乃盜天乎?得無受禍焉?」

驟看此段,或覺怪異,人所得財富之多寡,怎會是由天決定?若掌握生財工具,知悉生財之道,富貴發達近在咫尺,怎會貧困?

然而,想深一層,掌握生財工具兼知悉生財之道而財富少者大有人在,箇中運氣 (luck) 在發揮大作用。與其投放心力於靠運氣才可成就的事,不如調轉頭來,向「操之在我」的方向用力,此即道德修養。

王符相信,人再富貴,都要受道德約束,無道德而大富大貴,實際等於盜天之財,必將招致禍害。此處王氏似反對私有財產,而傾向用財富救助貧弱,即最不利的一群。

「是故無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嘗不力顛也;有勳德於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彰者也。」

董仲舒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誼」、「道」是一組,和「利」、「功」對立,追溯源流,又跟孔子「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相關。王氏本先賢框架,指出統治者該求道德升進,別汲汲於事功的建立。與道義為鄰,名聲自然彰顯。相反,只講究利益,只會身死國滅。

王符反對「以貨自止,用財自滅」,提倡「棄利約身」,「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勢不能移」,從而「無怨於人,世厚天祿」,大抵和儒家的基本立場一致。可是,反過來看,亦見東漢中葉民眾為求財利,不擇手段,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竟無法收窄差距,故王氏方要發不平鳴。

近代孫中山提出「民生主義」,著力解決「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 問題,反對「大資本家擅經濟界之特權」,以為「牛馬農工,奴隸負販,專制既甚,反抗必力,伏流潛勢,有一發而不可抑者。蓋資本家之專制與政府之專制,一也」,主張節制資本,收窄貧富懸殊,避免社會革命的發生。這和王符的思路一脈相承。

東漢末年,張梁、張角、張寶創立太平道,以黃巾裹頭,號召貧苦大眾起事,反對朝廷管治,亂事能席捲各州郡,一發不可收拾,有經濟上的矛盾作為土壤持續提供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