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西晉初年之經濟狀況

司馬懿全面控制曹魏朝廷後,有意廣泛實施屯田,累積更多糧食,以便日後統一戰爭之用。這時鄧艾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他「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建議由黃河引水注入兩淮,於淮南、淮北進行屯田。司馬懿採納其計策,

北臨淮水,自鐘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自此,「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換句話說,大軍南下不會出現缺糧情況,皆鄧艾之功勞。

晉武帝司馬炎篡魏自立,未幾平孫皓,統一全國。當時糧食價格低,布帛價格貴,晉武帝欲施行平糴法,由官方用布帛購買民間糧食,以備不時之需。官府在農作物豐收時,用平價買進米糧,儲存起來,待荒年時售出,此有助穩定糧食市價,乃一德政。奈何朝中官員紛紛反對,主張「不宜以貴易賤」,事竟未行。值得留意是泰始二年 (公元 266 年) 的詔書,有

夫百姓年豐則用奢,凶荒則窮匱……故古人權量國用,取贏散滯,有輕重平糴之法。理財鈞施,惠而不費,政之善者也。然此事廢久,天下希習其宜……國寶散於穰歲而上不收,貧弱困於荒年而國無備。豪人富商,挾輕資,蘊重積,以管其利。故農夫苦其業,而末作不可禁也……今宜通糴,以充儉乏。

政策觸及「豪人富商」既得利益,而官員多出身門閥世族 (九品中正制下,令「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與「豪人富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或許是政策未能落實的根本原因。要之,積重難返,晉武帝並非沒有嘗試遏抑地方豪強,只是實在有心無力。

在有限條件下,晉武帝唯一可做,為恢復對農業的重視。早在江南未平,朝廷已「厲精於稼墻」,武帝本人更「親耕藉田」。不久,立常平倉,為老百姓儲存農作物,供荒年之用。「敕戒郡國計吏、諸郡國守相令長,務盡地利,禁遊食商販」,這是分明的重農抑商。「其休假者令與父兄同其勤勞,豪勢不得侵役寡弱,私相置名」雖流於文字勸籲,卻有壓制地方豪右坐大的意識存其中。

農業發達與水利建設息息相關,故有「光祿勛夏侯和上修新渠、富壽、遊陂三渠,凡溉田千五百頃」。另外,有見於兵士「出戰入耕」過於辛勞,晉武帝以「鄴奚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種稻,奴婢各五十人為一屯,屯置司馬,使皆如屯田法」,時為咸寧元年 (公元 275 年) 十二月。

我們可以說,終武帝一朝,「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西晉初年的經濟狀況不但不壞,而且非常繁榮。

直至惠帝,政治上歷經「八王之亂」,致使國家元氣大傷。「永嘉之亂」緊隨其後,匈奴入侵,懷愍二帝被虜,「喪亂彌甚」。經濟因此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