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 年,港府開始實行六年強迫小學義務教育,並制定《入學令》,對不送子女上學的小學學生家長處以刑罰。
麥理浩上任後,致力把強迫免費教育推廣至初中,1974 年 10 月發表的《香港未來十年之中學教育》白皮書,便提到要在 1979 年推行九年強迫免費教育,以配合香港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977 年 10 月 5 日,麥理浩向立法局宣讀任內第六份《施政報告》時,再將時間提早一年,即於 1978 年新學年開始施行九年強迫免費教育,使所有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教育至中三程度。
「九年免費教育」令年輕一代的識字率提高。與此同時,配合新市鎮發展,麥理浩也積極增加中小學的數目。
有見於香港工業發展蓬勃,未來需要更多專門人才,麥理浩又特別重視工業和理工教育,分別在:
a. 1975 年創立葵涌工業學院和觀塘工業學院、1977 年創立黃克兢工業學院、1979 年創立李惠利工業學院,培訓更多工科學生;
b. 1976 年成立建造業訓練局、製衣業訓練局;
c. 1972 年 8 月,將香港工業專門學院 (香港第一所由政府資助、提供專上程度工科教育的院校) 改組為香港理工學院,承認其專上學院地位,並撥地興建新校舍;
此外,香港樹仁學院、嶺南學院於 1976 年和 1978 年獲港府認可成為專上學院。一時間,大專院校數目大為增加。
香港兩所「老牌」大學,1972 年黃麗松教授獲委任為香港大學校長,成為港大創校以來首位華人校長。中文大學方面,1975 年,麥理浩委任富爾敦 (曾協助草創中文大學) 擔任中文大學調查委員會主席,負責研究中文大學的體制架構,委員會後來發表報告,促成港府在 1976 年修訂《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把中文大學由原來的「聯邦制」(各成員書院相對獨立、自由) 改為「中央集權制」(加大本部權力,削弱書院自主空間)。改制引發軒然大波風波,三間成員書院對改制都有微言,其中以新亞方面反對聲音最為強烈,最後,許多新亞書院的元老意興闌珊,九名新亞校董更因不滿中大改制而辭職。
步入任期尾聲,麥理浩邀請時任英國文化協會會長的呂衛倫,擔任國際顧問團主席,就香港教育制度作全盤檢討。1982 年,呂衛倫發表報告書,對母語教育及雙語教育的教學方法予以支持 (「在其他因素沒有分別的情況下,母語是教與學的最佳語言」)。港府八十年代中期逐漸鼓勵學校推行母語教學,竊以為受呂衛倫報告書影響 (當然,前途談判令香港未來明朗化,香港 1997 年要回歸中國,也是一個因素)。
九十年代,香港理工學院、香港浸會學院 (由香港浸信會聯會於 1956 年創辦的私立高等學府,致力提供全人教育。1983 年獲政府全面資助,成為公立專上學府)、嶺南學院獲准升格為大學,加上新開辦的香港科技大學、城市理工學院,高等學歷普及化政策,導致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大學生由「天之驕子」變得「通街都係」,學位因而貶值,大專亦日趨學店化,這些問題一直禍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