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5日 星期二

天道與至健至誠

錢穆是有明顯的去實體化傾向,此一傾向,見於理,即令其成為從「萬事中抽出一共通條理」,見於天道,即不言道體,而言其為一造化歷程,「至健至誠」亦成為「道」的一種特性、形容詞、述說與描寫。

此道莫之為而為,所以不論其開頭。此道又是無所為而為,所以不論其結束。沒有開頭,沒有結束,永古永今,上天下地,只是一動,此動不息不已不二,因此是至健的,同時是至誠的……這一個道的不息不二至健至誠,也可說是這一道之內在的性,也可說是其外表的德。如此則一個道體便賦與了他的德性,其實德性也非外加的,只是就此道而形容之而已。仍只是就此現象而加之以一種述說與描寫。(<道與命>)

就「道」而言,其為

(1) 無所為而為;

(2) 無始無終;

(3) 循環往復,不息不已之一動。

「至健至誠」是

a. 「道」之內在的性、外表的德;

b. 「道」的一種形容、述說與描寫。

在老子哲學中,「道」的運行是自然而然,聖人依「道」而行,正是要「無為而無不為」。換言之,「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的特性。

「無始無終」見於向秀、郭象注《莊子》。《知北遊》「有先天地生者物耶」注:

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莫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創生的不可能,等於承認萬物的成毀是「永古永今」,「道」無終始。

「循環往復」也是老子所首肯,「不息不已」來自《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綜合起來看,錢穆顯然運用道家老莊的思想資源,以及《易傳》來建立對「道」的理解。

將「至健至誠」理解為「道」的德性,既採莊子思路,亦通於《易傳》。

錢穆這樣理解「道」、「至健至誠」,跟他研治思想史所得的判斷有關。錢氏認為,《易》《庸》所建立的宇宙觀,實有匯通道家思想,在接受道家氣化宇宙觀的前提下,重新加以彌縫補綴。故此,不通道家,即無以建立對宇宙的理解。

「至健至誠」為「道」之德性,是合攏看;分開看,即萬世萬代萬形萬物皆以「至健至誠」為其德性。

合攏看,只此一動,只此一道,但亦不妨分開看。分開看則有萬世萬代萬形萬物之各別的動,或各別的道……一物各有一物的動,斯一物便各有一物的德性,但此德性也並非別有德性,還是此一個德性。(<道與命>)

人本乎此「至健至誠」而行,即能自強不息,修德成聖。這是由天說到人。

宋明儒言「理一分殊」,朱子以「月印萬川」釋之,錢穆解「至健至誠」和萬物的關係,誠然有吸收相關方面。

唐、牟言天道,視之為一創生實體,內容上通於人之道德創生機能 (心性),藉人之實踐修行以體證之,跟錢穆從天說到人正相對反。「至健至誠」體現在創生實體之發用上,故此創生實體亦可名曰「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