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說《神鵰》之三

有傳古龍寫武俠小說,一招一式會演練試拆,金庸則不然,跡近天馬行空。然而,明白金庸寫武功,其實不真是寫武功,而是寫人物、寫人生,試招與否實無關宏旨。

以《射鵰》為例,「降龍十八掌」雖威力驚人,但非常機械化,十八招漸次打出,然後又重覆從第一招開始,之所以這樣安排,是要突出使招者,即郭靖之愚鈍。與此同時,帶出世上最厲害的武功,往往不是以花招眾多勝,而是依靠發招者的深厚的內力。和降龍十八掌相比,有「滿天花雨擲金針」、打狗棒法一類,這些武功或講究靈巧,或以變化見稱,黃蓉機靈多變的形象,藉它們得以成就。不過,請注意,其和降龍十八掌一碰,仍是降龍十八掌勝一籌,花招再多都不及日積月累的內力,此處同時含有金庸的人生智慧。

到了《神鵰》,延續《射鵰》的風格,借武功寫人物。楊過、小龍女初出場,乃少男少女,少年心思總是浮動,貪多務得,沉不下來,所以玉女心經的劍法變幻無窮,精微奧妙。但劍法再妙,實力有所不足,遇上實力強大的對手,終究要綁手綁腳。事實上,楊龍初期與金輪法王對戰,往往須雙劍合璧才能打成平手,蓋一人力量不足也。後來小龍女學會周伯通傳授之「雙手互搏」,能一人使齊玉女素心劍法,看似變強了,實則不然,因劍招本身仍是花多眼亂。反而,楊過斷臂後得遇鵰兄,盡棄舊學,改為歸宗獨孤求敗中年所悟,這方是真正的變強,因花招一轉而為內力之表現也。

獨孤求敗,人稱「劍魔」,其對劍術的造詣自然極深。他在中年究竟悟得什麼?第二十六回「神鵰重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何謂「重劍」?

原來那劍黑黝黝的毫無異狀,卻是沉重之極,三尺多長的一把劍,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戰陣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數倍。楊過提起時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於是再俯身會起,這次有了防備,會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當一回事。見那劍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更圓圓的似是個半球……

至於「大巧不工」,則見於以下一段:

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鵰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他這時雖然只剩左手,但每日服食神鵰不知從何處采來的蛇膽,不知不覺間膂力激增。

值得注意是「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若楊過無通透靈敏之心思,亦難悟及此。

經此轉換,楊過武功才突飛猛進,至重陽宮一役,他已可憑一人之力對抗金輪法王,第二十七回「鬥智鬥力」:

小龍女偎倚在楊過懷中,迷迷糊糊間見金輪法王持輪而上,心想憑楊過一人之力,決計敵他不過,低聲道:「過兒,你給我找一把劍,咱們……咱們……一起……一起使玉女素心劍法除他。」楊過胸口一酸,低聲道:「姑姑你放心,過兒一人對付得了。」小龍女向左挪移,要盡量遮在楊過身前,替他多擋些災難。楊過又是感激,又是歡喜,大聲道:「姑姑,咱們倆今日一起力戰群魔,人生至此,更無餘憾。」玄鐵劍向前直指。

寫楊過武功升進是表層,背後則是寫他變得成熟、穩重,可以獨當一面,作為小龍女的依靠。

《世說新語》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乃至青少年時代的聰明才智,必須透過持之以恆的工夫深化、實化,才能在未來繼續發揮正面作用,否則只會成為進步的絆腳石,落得一事無成的下場。以民國學界為例,胡適在寫畢《中國哲學史大綱》後暴得大名,但也因此不能再進一步,以後的日子只能「食老本」,便是一顯例。能下工夫深化、實化,打穩地基,曾國藩所謂「扎硬寨、打呆仗」,其心思必耐得住沉悶乏味,必更能專注,這便是「大巧不工」,這便是拙。此乃中年人才能有的境界,楊過悟及此,反映他從少年進入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