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 (1891 – 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其父胡傳,清末貢生 (秀才),篤信宋儒理學。少進家塾唸《四書》、《五經》及官修史籍,並熟讀《水滸傳》、《紅樓夢》等,為其文學造詣奠下基礎。
1915 年,他初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文理學院,攻讀哲學。同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杜威攻讀實用主義哲學,1917 年回國任北大教授。以後,他提倡白話文、主張「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法,為中國一重要思想家、學者。
和梁啟超不一樣,胡適一生和哲學、文化有密切關係,故其議論文甚少對中國傳統政制之韃伐。又新文化運動前後,他剛由美返國,其持「全盤西化」觀看中國文化、寫文章,其文字必全棄文言而對中國傳統亦盡數摒棄。這和梁啟超相比,皆有極大的不同。
胡適的文章題材、筆鋒、篇幅,實和魯迅有近似處,但又比魯迅更進一步。
《易卜生主義》、《不朽》、《愛情與痛苦》等全收於《胡適文存》,今選《論貞操問題》作賞析。
《論貞操問題》的主旨是透過對周作人的《貞操論》、朱爾邁的《會葬唐烈婦記》作出回應,進而批判中國婦女及社會盲目崇拜貞操之弊。文中亦述及胡適對貞操及以法律褒揚貞操的看法。
細讀全文,頗能看出其對中國傳統風俗的鞭韃,並具有西方個人主義及自由民主思想。例如胡適說:
以上所說,大旨只要指出寡婦應否再嫁全是個人問題,有個人恩情上,體質上,家計上種種不同的理由,不可偏於一方面主張不近情理的守節。因為如此,故我極端反對國家用法律的規定來褒揚守節不嫁的寡婦。
又說:
夫死之後,情願殺身從夫於地下。這個不屬於貞操問題。但我以為無論如何,這也是個人恩愛問題,應由個人自由意志去決定。無論如何,法律總不該正式褒揚婦人自殺殉夫的舉動。
另外,全篇幾乎用西方哲學論述的方式寫成。胡適先直接提出一連串觀點,再加以可能反駁,最後回應,作出結論。當中不含類比,也沒有情感抒發,純粹說理,和梁啟超「筆鋒常帶感情」大不同。
最後,完全用白話創作,不再雜有文言詞句,這是一篇現代白話散文。
若要進一步比較胡適和梁啟超的散文,二人雖同寫議論文,但梁的文章顯然仍是以中國思想及中國傳統論說文的形式寫作,其雖言權利,但骨子裡卻近孟子言「義利」。對西方思想的消化也不強。相反,胡適的文章在內容和技法上皆是西方論述形式,雖間有孔墨之語夾雜其中,但已不如梁的文章那樣貼近傳統。復次,胡距梁已有一段時間,且受西方文化影響,故其文已全棄文言而用白話,由胡至梁,可謂是「現代散文一大進步」。
《歸國雜感》也是胡適的作品,值得一讀。
順帶一提,胡適 1918 年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八不主義」:
1. 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2. 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3. 不用典。
4. 不用套語爛調。
5. 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6. 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 不摹仿古人。
8. 不避俗話俗字。
他又大力提倡白話文,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我手寫我口」,鼓勵大家多寫白話文,背後是要令人思想得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