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 6 月 14 日,華資銀行廖創興銀行爆發擠提。廖創興銀行 1948 年由廖寶珊 (潮州富商,四十年代初到香港,靠炒賣地皮、黃金創業) 創立,初名為廖創興儲蓄銀莊,1955 年正式註冊為廖創興銀行。銀行擠提後三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渣打銀行決定支持,擠提潮平息。然而,廖寶珊受謠言影響,擔心銀行從此置於兩間大銀行股掌之下,害怕銀行會遭兩大行吞併 (雖然匯豐、渣打兩大行發表聯合通告,公開闢謠,但另一方面又委託羅兵咸會計師行稽核廖創興銀行賬簿,並作債務重組和銀主盤拍賣),為此憂心忡忡,終於在同年 7 月腦溢血猝死。
廖創興銀行擠提,揭示香港銀行體系的危機。樓市股市成交額創二戰後新高,恆生指數半年內只上升 3.53%,則顯示出市場的憂慮。
1965 年 1 月 26 日,小型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事緣 1 月 23 日,明德銀號發出的約值 700 萬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傳出後,許多存戶紛紛擁至提取現金,導致擠提發生。27 日,港府銀行業監理處接管明德,停止該公司一切業務,以便審查。30 日,明德銀號因對地產放款過度,宣佈破產,銀號同時被發現欠債近 1,200 萬元。
明德倒閉,引起市民對華資銀行的信心恐慌,2 月 6 日,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發生擠提,兩日後全線停業。廣東信託商業銀行於 1950 年代後期曾率先接受存戶以港幣 1 元開設儲蓄戶口,以鼓勵客戶存款。銀行擠提,令不少大建築公司受累而倒閉。儘管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願意向廣東信託商業銀行貸款 2,500 萬港元,助其渡過難關,銀行最終難逃倒閉厄運。
擠提潮陸續波及多間華資銀行,包括當時最大華資銀行恆生銀行 (1933 年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偉、盛春霖、何添創立。香港淪陷,恒生被迫停業。香港重光後,恒生重新開業,主要客戶是市民大眾及中小型企業。六十年代,恒生在銀行零售業務方面逐漸成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以及廣安銀行 (1938 年由梁季彜創立)、道亨銀行 (1921 年成立)、永隆銀行 (1933 年 2 月開業,定名永隆銀號,1937 年擴充業務,香港淪陷,永隆轉往澳門繼續經營,戰後回港復業。1956 年註冊為有限公司,1960 年改稱「永隆銀行有限公司」)、遠東銀行 (創辦於 1959 年,創辦人是邱德根) 等。港府即時安排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無限量出資支持恆生銀行、遠東銀行及永隆銀行,渣打銀行則支持道亨銀行及廣安銀行。事件到 2 月 10 日暫告平息。
3、4 月間,市面流傳針對恆生銀行的謠言,致使恆生一天之內失去六分之一的總存款,恆生銀行 4 月 10 日與匯豐達成協議,以 5,100 萬港元出售 51% 股權予匯豐,成為匯豐集團成員,擠提潮方告平息。從此,恆生銀行由全港最大的華資銀行,轉變為英資匯豐的附屬公司。
同年 11 月 25 日,遠東銀行亦再度擠提,匯豐應財政司要求,宣佈對該行作出無條件支持,直到 1969 年該行被萬國寶通銀行收購為止。
1966 年 9 月 15 日,匯豐再根據財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財政困難的有餘銀行 (創立於 1953 年)。
一連串華資銀行擠提潮,導致 1965 年出現股災,恆生指數由 1965 年 1 月29 日 103.53 點下跌至 11 月 30 日 77.95 點,跌幅達 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