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恢復對官員的考核,並多次到各地巡視,了解民情。
有見於喀爾喀蒙古各部矛盾不斷,影響北方邊防,康熙帝在多倫與蒙古貴族會盟,以和平方式取代戰爭處理蒙古問題。
他更於熱河營建避暑山莊,作為接見蒙古、西藏、哈薩克等王公貴族的場所。
惟晚年崇尚「政寬事省」,《清聖祖實錄》有以下一段:
上諭之曰:「今天下太平無事,以不生事為貴,興一利即生一弊,古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職此意也。馭下宜寬,寬則得眾,為大吏者,若偏執己見,過於苛求,則下屬何以克當。」
寬鬆過度,結果是官員虧空公款,中飽私囊,貪污成風,吏治廢弛,國庫空虛。《清聖祖實錄》所謂「大小官員,怠玩成習,徇庇尤甚」。康熙後期,各地開始出現騷亂,社會矛盾加劇,雍正帝以強力手段鐵腕施政,乃形勢使然。旅日華人學者楊啟樵說:
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滿清恐怕早就衰亡了。(轉引自《雍正大智慧》)
說得很對。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每日堅持會見朝臣,用心處理政務。
他設立《起居注》館,由經筵講官 (翰林院官員)
專職編修《起居注》。《起居注》詳細記載皇帝行蹤、聖旨、中央各部重要奏摺及題本、地方官員奏摺及題本。負責編修《起居注》的官員,往往在皇帝出席公開場合時隨侍在側。《起居注》因此保留了更直接、更不容易被後人篡改的珍貴資料。
康熙六十一年底 (1722 年),康熙帝於暢春園駕崩,享年六十八歲。
對於康熙帝的評價,《劍橋中國史》:
玄燁是中華帝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的統治時間不僅僅是最長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華帝國的歷史上更是最複雜的。也許同時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斷的時候會犯錯誤,但是他卻擁有敏銳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對帝國的使命感,這都標誌著他是少有的可以隨心所欲的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人!而且被眾多歷史學家
(包括中國,日本和西方的史家)
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統治可與俄國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國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們三人的共同特點標誌著前工業時代,傳統君主王權的最高階段。
梁啓超認為:
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采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南懷仁則比較褒揚他親近老百姓的一面。
順帶一提,從康熙十二年至六十年,全國共發生了多宗「朱三太子」案件
(如楊起隆案、王士元案)。「朱三太子」即崇禎三太子,是反清復明人士對崇禎帝皇子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