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江東步兵

嵇康、阮籍的做人態度,在西晉文學家張翰身上得到傳承。

張翰,字季鷹,蘇州人。父親張儼,是吳國的大鴻臚。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晉書・文苑傳》)

張翰品行高潔,才華卓越,善於寫文章,又不願意接受禮法約束,世人把他和阮籍並稱,號為「江東步兵」。

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晉書・文苑傳》)

會稽人賀循受命到洛陽任職,經過吳地閶門,在船中彈琴。張翰最初不認識賀循,湊近與賀循交談,兩人竟彼此欽慕,喜悅不已。

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談,便大相欽悅。(《晉書・文苑傳》)

張翰問賀循 (與紀瞻、閔鴻、顧榮、薛兼等齊名,號為「五俊」) 趕赴何處,知道賀循要去洛陽,遂說:「我也正有意到京城謀事。」兩人同乘一車離開,張還來不及告知家人呢 (此見張翰做事喜歡即興,隨興之所至而行)!

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晉書・文苑傳》)

齊王冏辟舉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當時冏手掌大權,張翰卻對同鄉顧榮表示,有意退出朝廷,返歸家鄉,不求建功立業、揚名立萬,只求舒適自得。

齊王冏辟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 (天下紛亂,禍難不斷。到盛名享譽四海之時,急流勇退恐怕會相當困難。我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之人,對時勢不感興趣。您善於以明達之思防患未然,也善於以睿智謀慮未來)。」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 (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飲家鄉之水)。」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 (人生最可貴是舒適自得,怎麼能在幾千里之外被官位束縛,汲汲於謀取功名爵位呢)!」遂命駕而歸 (命人駕車回歸故里) (《晉書・文苑傳》)。

齊王冏未幾兵敗,人們都說張翰能看準形勢,料敵機先,善於靈活應對。

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晉書・文苑傳》)

張翰因擅自返鄉,被革除官職。自此,他任隨心志,舒適自得,不求依從世俗。

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晉書・文苑傳》)

對於身後評價,張翰一於少理,瀟灑回答一句:「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時人貴其曠達。(《晉書・文苑傳》)

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世說新語・任誕》)

唯一他在意的,是真摰的感情。母親去世,張翰萬分憂傷,哀慟的表現超過禮制規定。

性至孝,遭母憂,哀毀過禮。(《晉書・文苑傳》)

著有《首丘賦》及數十篇文章,死時五十七歲。

著《首丘賦》,文多不載......年五十七卒。其文筆數十篇行於世。(《晉書・文苑傳》)

在嗜酒及為母盡孝上,張翰近於阮籍。在不求功名利祿、嚮往逍遙自在上,張翰近於嵇康。

「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後來被唐代詩人李白多次引用,《笑歌行》有「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行路難三首》有「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被人譽為「詩仙」,仙者,仙風道骨,李白顯然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從嵇康、阮籍到張翰再到李白,隱約有一條線索在貫串。這就是竹林精神,魏晉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