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三百男丁編為一牛彔,設牛彔額真一人;五牛彔編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領一千五百人;五甲喇編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梅勒額真二人,領七千五百人。當時的固山額真都是和碩貝勒,世稱八大王,八家各置官屬共議國政。
順治十七年 (公元 1660 年) 起,八旗各級官員逐漸改用漢稱。固山額真漢字稱都統,梅勒章京漢字稱副都統,甲喇章京漢字稱參領,牛彔章京漢字稱佐領 (清太宗天聰八年,即公元 1634 年,規定除固山額真外,皆以「章京」為稱)。至乾隆時,八旗兵制進一步完善,規定:
1. 八旗都統,滿洲、蒙古、漢軍旗各一人;
2. 副都統每旗各二人;
3. 八旗驍騎參領,滿洲旗各五人,蒙古旗各二人,漢軍旗各五人;副驍騎參領如參領之數;
4. 八旗佐領,滿洲八旗共六百四十人,蒙古八旗共二百零四人,漢軍八旗共二百六十六人。
乾隆以後,下迄清末,八旗兵制很少變化。
滿清入關前,旗人對於旗主,份屬君臣,除了從事生產,還要納稅、服役、當兵。入關後,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分別負責守衛京師和屯駐各地。
八旗兵制有三大特色:
A. 兵民合一:八旗兵制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三方面的職能,旗 (人男) 丁「出則為兵 (備戰),入則為民 (務農)。
B. 族主位尊:各旗旗主,均由努爾哈赤的子侄親屬充任,在本旗內,地位有如君主,旗丁必須完全服從旗主的命令。
C. 軍紀嚴明:八旗兵訓練嚴格,且需遵守不少禁令,如不准與漢人來往,不准為工為商等。
滿清入關後,八旗各營變成純粹軍事組織,八旗兵成為職業兵。又朝廷縱容大規模圈地,令八旗子弟腐化,生活奢華安逸,失去勇武之風,漸成國家負累。八旗兵制逐步廢弛,終為綠營兵所取代。
綠營兵 (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 是清入關後最早建立的漢人軍隊 (《清朝文獻通考》:「綠旗各營兵由於召募」),旨在彌補八旗兵的不足,並鎮守疆土。康熙平三藩,所仗賴的主要軍力即為綠營兵。
綠營兵不久亦敗壞 (吸食鴉片導致體質下降),太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奉諭舉辦團練,招募湘勇三營,嚴加訓練,建立湘軍。李鴻章也用類似的編制建立淮軍。地方鄉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後,復平粵平稔,成為清中葉軍力之骨幹。
淮軍系統在甲午戰敗,清廷無兵可用,袁世凱於天津小站練兵,號新建陸軍 (即北洋陸軍)。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依靠北洋陸軍鎮壓,袁世凱卒之手握軍政大權,最終迫清帝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