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泛民、建制跨陣營聯合施壓下,林鄭政府終於讓步,交出折衷方案,以圖平息風波。
一開始不決定收緊申請長者綜援年齡限制,何來風波?未有細聽民意,未作審慎研究,即夾硬施行,造成民憤才來改,試問這樣一個政府如何贏得民心支持?
當然,林鄭可以強辯:我們已及時聽取民意,作出修正。
果真聽取民意乎?抑或害怕建制派顧及長者票源,轉與政府為敵
(林鄭僅約見建制派議員商討長者綜援安排,遭公民黨楊岳橋批評)?孟子曰:「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林鄭政府只見眼前現實政治利益,忽略仁義,從儒家的角度看,其實已喪失管治合法性!
英治年代,政府和民間同步呼吸,疾痛相感。主權移交後,政府越來越「離地」,林鄭「不吃人間煙火」(民建聯柯創盛形容)、自大傲慢的性格,尤其令政府拒絕認錯道歉,每次諮詢都是有預設立場的假諮詢,反對、批評聲音更完全被排斥。
政府漠視民情,一意孤行,猶如一船長閉上眼睛,不理會海上種種情況,直把船向前駛。運氣好的時候固可安然無恙,稍一不慎,即有觸礁之虞。林鄭政府今次所面對的,就是此一情況。
為政需要以民為本,需要替自己的盟友著想,需要深思熟慮。單靠巧言佞色,不適合為政。
(二)
曾蔭權刑滿出獄,被問及如何看律政司不起訴
689?他說:「不會做比較,因為會牽起以前心中的憤怒和怨恨。幾個月前,在好大努力下掃除晒,靠唸經、靠上天保佑,現在沒這些思維,心中只有感恩。」
透過宗教信仰麻醉現實不公 (李碧華說得好:「同是前特首,同是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同是沒申報利益,何以一個蒙難坐牢?一個逍遙法外?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嗎?」)
導致的忿恨,這是魏晉南北朝的常態,也是歐洲中世紀的常態。現代社會主張用制度改革消弭現實種種不公,視宗教為精神鴉片。
曾幾何時,香港已順利走上現代化,何解到了今時今日,竟倒退至中世紀?孰令致之?
(三)
加拿大男子謝倫伯格在中共國因販毒罪被判死刑,據說審理過程出奇地迅速,而且謝倫伯格不斷宣稱自己是無辜的,自己並無做被指控的事情。
有猜測指,中共之所以堅持處死謝倫伯格,旨在換取華為太子女孟晚舟獲釋。觀乎最近有多名加拿大公民在中共國因各種原因被拘留,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司法為政治服務,亳無獨立可言,此非現代文明國家之規模。
- - - - -
當一個未步入現代文明的專制國家,用其粗暴橫蠻的方式管治已順利現代化的香港,加上部份為利祿謀的高官、政客、知識分子趕緊挖牆角,普羅大眾或逆來順受,或如曾蔭權用宗教來麻醉,或默不作聲,香港焉能不出現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