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斷」是指:不客觀地斷除或隔離淫怒痴等非道之惡事而主觀地即得「解心無染」。在「不斷斷」中,首先顯出主觀的解心無染與客觀的存在之法兩不相礙而並存。不斷一切無明中的法之「即」之洞見是由《法華經》之開權顯實發迹顯本,以及《維摩詰經》中不斷淫怒痴等而得解脫之理境而啟發出。
「不斷斷」的洞見啟發出一存有論的圓教
(對一切法有一根源說明的圓教),此一存有論的圓教在「不斷斷」的實踐中呈現。其依一義理之實而成立,成為一系統,此義理之實即「一念心」。
「一念心」亦曰「一念無明法性心」,這是相應那原初的洞見 (「不斷斷」中的「即」) 而來的存有論的圓具 (圓具一切法之圓具)
之「一念心」。它不是通過經驗的分解 (心理學的分解) 而建立的持種的阿賴耶識 (雖然二者同是無明妄心),也不是通過超越的分解而來的真常心
(「一念心」是消化了這真心之「但中」,就「不斷斷」之實踐中的存有論的圓具而說的煩惱心,不偏指清淨真如理)。
「一念心」迥異於識心和真心,我們因此不可以阿賴耶系統或如來藏系統生搬硬套,必須承認,這一圓教系統之義理之實根本無現成之論藏可據,它是天台智者大師獨見創獲。
「一念心」不但只是一念心,而且是即具一切法的一念心。在「不斷斷」中,「一念心」存有論地圓具一切法 - 三千世間法,謂之「一念三千」。
《摩訶止觀》之<正修止觀>中說「觀不可思議境」: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衹物論相遷,衹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衹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云云。」
此乃闡釋「一念三千」的典型文字。
在「一念三千」中,有十法界法。每一法界又各具十法界,是即成百法界。百法界之每一界皆有十種眾生世間,十種五陰世間,十種國土世間,共有三十種世間。每一界皆如此,則百法界即成三千世間。
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皆有無明在內。就此皆有無明在內之九界而言,曰「不斷」(不離不除);就開權顯實皆成妙法 (佛法)
而言,曰「斷」(解脫)。經「不斷斷」之實踐而成佛,佛界即與其他九界互融。佛界雖有其他九界之煩惱相、惡業相與苦道相,內心卻無「無明染執」。此境是不可思議之境,「不斷斷」亦成「不思議斷」。
「一念心」亦曰「如來藏理」。就此「一念心」而言如來藏,這如來藏即是無明陰妄心,是就迷就事而論,此即是「理即」之如來藏。「理即」意謂:此「一念心」,就客觀的法理
(空如實相之中道理而且是圓具的「不但中」之中道理) 言,即是佛;就眾生主觀的覺悟言,是潛存的佛,非真是佛。眾生在迷,有理無事
(觀行之「不斷斷」),故只能就之而說「理即」。
如此說的如來藏,是實相觀下的如來藏 (有論者認為天台義理承接著般若空宗而來),跟唯識系統、真常心系統的如來藏,意思完全不一樣。
如來藏有無明故,始有十法界之差別相。可是,佛是即於九法界在「不斷斷」中成,則如來藏亦有法性。「一念心」亦名「一念無明法性心」。
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皆具三千世間法。隱者未通過觀行之「不斷斷」而在迷故,故為迷染三千。顯者通過觀行之「不斷斷」而為法身,故為覺了三千。隱為眾生,顯即是佛。
「一念心」亦曰「無住本」。「無住本」是指「法性無住」與「無明無住」兩面而言。法性無住處,法性即無明。無明無住處,無明即法性。此種來回地「相即」明法性與無明非異體,乃即在「不斷斷」中而為同體之不思議境,即是「一念無明法性心」。
「一念心即具十法界」,嚴格言之,是:剎那心、煩惱心變現地具一切法
(「心具」),剎那心、煩惱心即是無明,無明源自法性無住。法性即無明而為心,為一切法,「一念心即具十法界」等於說「法性即具十法界」,故云「性具」(華嚴宗言「性起」)。
[主要參考資料]
1.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