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天台宗 (上)

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 為宗。《法華經》所說的不是第一序的問題 (即提出一系統的、鮮明的、特殊的教義),乃是第二序的 (即針對佛意、佛之本懷予以開示)。開權顯實,發迹顯本,是它處理問題的方式。它在此成立圓教 (華嚴宗是第一序上的,它有特殊的系統、教義)。

何謂「開權顯實」?

假定當初與佛結緣而為佛之眷屬,被預記為皆得成佛,則今日雖處凡夫之境或小機 (與鈍根連言) 之境,佛就之而方便施教,遂成為迹門之權教。權教也者,佛對眾生根器不齊所施之方便說或差別說。

若知是權教,而不滯於權,執權以為實,則一經開決,凡在此權教指導下之凡夫之行或小機之行皆是佛因,佛因即圓因或妙因,此即所謂開權以顯實,權即是實。

既開權以顯實,雖凡夫或小機,亦可成佛。要者是在:成佛必須不離 (「即」) 此凡夫之任一行或小機之任一行,所謂「低頭舉手皆成佛道」。這是智者 (智顗,弘揚天台教義最力) 大師創闢的原初的、智慧的洞見。

如果隔斷此凡夫或小機之任一行,以為成佛另有一套作法,則佛終不得成。勉強有所成,也不是圓佛,蓋其因不圓,故果亦不圓。

成佛必不離 (「即」) 凡夫、二乘、菩薩之任一行而成佛,擴大之,必不離 (「即」) 九法界 (六道眾生、聲聞、緣覺、菩薩) 之任一法而成佛。簡單講,佛之即眾生而為佛也。

佛即眾生而為佛,《維摩詰經》(經中主角維摩詰居士,家財萬貫,樂善好施,不執著於形相。為了度化眾生,其竟向天神天魔、王公貴族說法,甚至在妓院、賭場向貪歡求樂的鄉民說法) 早已有此理境,而且盛談此理境。

<佛道品第八>: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誠然,眾生世間本即是穢惡之汙泥,但成佛不是高蹈事,必即於汙泥而成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菩提必即於煩惱而生,涅槃必即於生死而成。

<佛道品第八>又有以下兩句:

「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佛道即於非道而見,解脫不是隔離或斷除種種邪念 (如淫、怒、癡),此名曰「不斷斷」。

「不斷斷」,亦曰「不思議斷」/「圓斷」,指:不客觀地斷除或隔離非道之惡事而主觀地即得「解心無染」。

《維摩詰經》中<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竊以為深契於天台宗「不斷斷」之奧義。

道家言「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儒家孔子言「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結合天台宗的「不斷斷」,可見三教皆強調修行需要入世。閉門靜坐,避世隱居,終非正道。

[主要參考資料]

1.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