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空宗 (下)

中觀學派屬大乘 (乘指車輛、船舶等一切交通運載工具) 佛教。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相對。小乘僅求自利,斷除自身煩惱。大乘卻求自利利他,普渡眾生,圓滿成佛。

中觀學派以龍樹、提婆 (龍樹之徒) 為奠基者,《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為理論依據。《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後來開出三論宗。至於《大智度論》,是論釋《大般若經》之作。換言之,中觀學派奉《大般若經》為思想歸宿,三論宗源自中觀學派。

《中論》:「因緣所生法 (一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萬法俱由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即無本體、自性,故云「即是空」。我們根據千差萬別的事物的形相加以分別,再進行命名,謂之「假名」。「假名」,梵語:prajñapti,專指進行認識與認知之前所需要的工具與過程。「緣起性空」成就「真諦」,「假名」成就「俗諦」。不執著於任何一邊,兩邊並存,就是本乎中道而行。

《中論》此四句可視為中觀學派之要義所在。

道家老子談「無」,這個「無」,可以指本體 (萬物賴以創生的根據),也可以指一種作用 (讓萬物能各遂其性,自生自長)。然而,不論取本體義抑或作用義,「無」皆不是「空」。「空」必須藉「緣起」來界定,特別指萬物無自性。既承認世上無本體,遑論有個本體叫做「空」。「空」使萬物變化得以可能,倒不保證萬物按自己之性生長。

有人或會對中觀學派一套言說文字起執,以此為真理之全部,中觀學派的回答是:這一套說法也應該被般若智蕩除、遣去。

《莊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未得魚、兔前,筌、蹄焉可廢?可是,魚、兔既得,筌、蹄即不再被需要,而可忘掉。莊子據此解釋:我們未了解道理前,語言文字作為表達道理的工具,當然不可廢。不過,有朝一日,我們懂得相關道理,語言文字就不必拘泥。

中觀學派對語言文字的看法也類似莊子。我們不必廢棄語言文字,畢竟「不立文字」、束書不觀太極端了,無助修行。但是,我們借助語言文字明白到佛的旨意,要把相關義理貫徹到日常生活,語言文字就不能被太僵化地持守。執著於語言文字,般若智即無法彰顯,不契中觀義理。只有連中觀學派一套言說文字都蕩除、遣去,不留纖芥於心中,方算悟透中觀義理。不壞語言文字而說佛理,這也是另一種不著兩邊。

師從太虛大師的印順表示,性空一系對佛理的詮解是「真實法義」,且說:「我是同情空宗的......我覺得和會空有,空宗是最能負起這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