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防空署成立

隨著全城進入備戰狀態,港府權力大增,組織亦相應改變,主要官員身兼數職成為常態,例如:華民政務司任情報總監、財政司任倉庫總監、船政司任航運管制及拘留總監、警務處處長任交通管制及治安總監、工務司任徙置總監、市政局主席任糧食管制總監、民事檢控專員任疏散總監、九廣鐵路經理任戰時補給委員會主席等。

在眾多政府部門中,最重要者當數防空署 (Air Raid Precaution Department)。它在 1937 年底開始運作,1939 年正式成立。

關於何以成立防空署,也有一段因由。

早自二十年代起,倫敦政府便認定敵軍將於下一次戰爭中空襲英國各大城市,故必須設立民防機構以疏散民眾、撲滅大火、維持治安、處理傷者、清除毒氣等,務求確保市面秩序及經濟活動維持正常。1937 年日軍轟炸上海、南京等人煙稠密的大城市,造成嚴重傷亡,尤其刺激港府覺得成立民防機構刻不容緩。防空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成立,擔負起大規模訓練、教育和宣傳工作,且於市區積極興建防空洞。

防空署在 1939 年共訓練了 120 名「防空救護教官」,每人接受 50 小時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這些教官共訓練了 6,650 名人員,包括:2,400 名防空救護員、1,500 名警員、300 名消防員、1,000 名聖約翰救傷隊員等。

署方又派發 180,000 份有關空襲安全措施的宣傳物、200,000 份中英文印製的「在空襲中保護家園」(The Protection of Your Home Against Air Raids) 小冊子,教導市民如何在家中採取保護措施。

另外,防空署訓練工務局人員修理被空襲破壞的水管和道路、於市區建立逾 800  個「防空救護站」(Air Raid Wardens' Post,每個派駐 6 名防空救護員,計劃建 1,600 個)、每季進行燈火管制演習 (儘管實際效果不理想)。

1940 年 5 月,防空署學校投入服務。適逢英日出現戰爭危機,港府陸續召集防空救護員當值。

港府本來無意興建大型防空洞,理由是:(1) 成本高昂 (2) 市民未必有足夠時間進入。可是,羅富國離港 (第一次因病離港) 後,立法局認為有必要保護未能在戰時撤走的市民。署理港督岳桐中將於是在 1940 年 10 月命令防空署在港島、九龍市區興建防空洞。他向殖民地部呈交報告,當中不忘批評羅富國拒絕興建防空洞。

不過,岳桐的計劃把大部份防空工事集中港島 (約 680,000 至 800,000 人受到保護。一半人口由壕溝、水泥防彈牆、沙包等保護,一半會在空襲時進入防空洞),九龍市區的防空工事 (300,000 人受保護) 均為較便宜的壕溝、防彈牆、沙包陣等。

港府對防空署投放大量資源:

1938 年 - 撥出 338,000 港元

1939 年 - 撥出 1,950,000 港元

1940 年 - 撥出 4,000,000 港元

1941 年 - 撥出 4,000,000 港元

直至 1941 年 9 月,防空署共使用公帑 8,068,293 港元,佔去大部份戰時額外收入。

香港成立防空署,跟英國本土汲汲於設立民防機構以應對敵機空襲密不可分。而英國本土汲汲於設立民防機構,背後含有一種人道精神,一種不會棄國民於不顧的人道精神。相比之下,國府任由日軍轟炸上海、南京,造成大量死傷,人道精神欠奉。

英國本土基於人道精神設立民防機構。此一人道精神幅射至香港,加上中國充當負面例子,遂觸發港府成立防空署。換句話說,防空署一方面是香港受益於英殖的產物 (此見一面倒斥責英殖對香港沒好處是荒謬的),一方面是香港吸收中國的災難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的結果 (此證中國、香港處於對立面。中國受挫,香港卻可從中獲利。反之亦然。中國人雖口頭上認香港人是自己人,但只要他們一讀歷史,其必定會仇恨香港人,仇恨香港)。

從港府無意興建大型防空洞,人道精神於香港的展現似乎是有限度的。此決非特別針對華人,不少未能離港的洋人也遭港府遺棄。所以,立法局 (當時仍以洋人為主要組成部份) 才提出必須保護未能在戰時撤走的市民。

岳桐中將命令防空署建防空洞,更多是為了疏導立法局內的不滿聲音,非真要把人道精神擴及全香港。觀乎大部份防空工事集中港島,九龍僅敷衍了事,可想而知。

今天香港老一輩人對英殖無好感,撇除大中華民族主義上頭、戰後南來新移民等因素,港府過去管治未臻完善亦是一個原因。

比中國管治好,但不及英國本土的管治質素,這就是戰前的英治香港 (比中國管治好,故大量華人南來聚居工作。得不到正常英國國民所獲之重視、待遇,故對英殖不存好感)。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