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兩敗俱傷的覺悟:寶安派、四邑派視香港為家

有關貝璐的治績,我們日後還會繼續講述。現在且回過頭來,對二十年代寶安、四邑兩派發展作一扼要交代。

袁世凱 1916 年稱帝,激發社會強烈反彈。北洋軍閥們紛紛背離袁,令袁被迫下野。滇 (雲南) 桂 (廣西) 軍閥乘機表態支持孫中山,攻佔廣州。1917 年 8 月 25 日,國會非常會議召開,宣佈成立護法軍政府,9 月 1 日推選孫為大元帥。孫一心北伐,無意長期留守廣東,忽視當地建設,令廣東陷入一片混亂。

親袁軍閥逃離廣州前,將中國銀行洗劫一空,軍政府財政困窘。幸得陳炯明 1918 年組織粵軍,主張「粵人治粵、聯省自治」,推行親商界政策,在香港 (寶安派) 及廣東華商大力支持下 (香港銀行家陳庚虞借了 20 萬元給陳),陳 11 月當上廣東省省長,廣東管治稍具規模。

可惜孫中山及國民黨的經濟主張較左傾,對陳的親商政策深表反感。他們又執意實行中央集權,由國民黨一黨專政,視廣東為北伐統一的基地而已,此與陳著力經營廣東自治亦相抵觸。矛盾越趨尖銳,1921 年 2 月,時任廣州政府財政部長的廖仲愷 (屬國民黨左派),提出廢除廣東原有貨幣,致使粵港華商極為不滿。寶安派見勢色不對,遂有所謀劃。

3 月,劉鑄伯與周壽臣密會陳炯明,三人同意成立諮議會對抗孫中山。陳庚虞和劉鑄伯牽頭成立業務維持委員會,計劃籌款 300 萬元協助陳。適逢「海員大罷工」爆發,港府認定孫為工潮幕後主腦,司徒拔於是跟寶安派站在同一陣線,支持陳炯明,他甚至派何東訪問北京,外界猜測港府與北洋政府合作對付孫中山。

「六一六事變」標誌陳炯明與孫中山正式決裂。陳庚虞協助陳炯明的廣州政府在匯豐銀行開設戶口,以穩定廣東貨幣幣值,並向陳借款 20 萬元助其購買美國軍火。孫中山不久依靠滇桂軍閥之力反攻廣東。1923 年 1 月,陳被逐出廣州,輾轉移居香港。

孫中山重新掌權,使一直支持他的四邑派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成為廣州政府的主要信貸來源,因而得到管理財政部門的權力,能夠左右署長任命。他們還受委託負責註冊、收回及拍賣廣州的政府土地。其透過裙帶關係取得土地,且經營地產及按揭公司謀取暴利 (名副其實的官商勾結)。四邑派專享大量特權,其他華商心心不忿。

國民黨廖仲愷、胡漢民等,早對四邑派厭惡。孫中山因現實政治需要 (為歐美列強所孤立;急需龐大軍事及經濟援助;國民黨有待改組) 推行「聯俄容共」政策,廣州政府旋即染紅。官方媒體指斥華商為親北洋政府的反革命分子,1924 年 9 月,官方更開始攻擊四邑派,指責他們不再愛國,不再支持革命。寶安派也好,四邑派也好,通通被廣州政府視作鬥爭對象,他們只好成立商團,武裝自衛,由皇仁書院舊生陳廉伯擔任司令。

商團欲購置軍火 (1924 年 5 月,廣州政府計劃收取街道重建稅,8 月打算徵收土地交易稅,兩者皆因商團威脅動武而被逼撤回。由此可見武裝自衛有成效,購置軍火有必要)。事前,陳廉伯收買了粵海關內的滇系軍閥,確保軍火順利走私入境。豈知該軍閥出賣陳,事件敗露。陳即時逃匿,8 月 20 日在廣州發動罷市抗議,多個縣市的商號響應。孫中山 8 月 24 日宣佈戒嚴,得到蘇聯軍火支援後,黃埔軍校師生 10 月 14 日向西關商團發動總攻擊,縱火焚燒他們的物業, 商團死守兩日投降,西關 16 日被攻陷,寶安派與四邑派兩敗俱傷。

「商團事件」發生,導致大批廣東華商逃亡香港,約有 5 萬人。寶安派和四邑派在香港一笑泯恩仇,組織九老會,不時聯誼交際。

司徒拔於陳炯明失勢後,本來打算拉攏孫中山。可惜孫倒向蘇聯,雙方始終無緣合作。

寶安、四邑商人好不容易於香港休養生息,廣州政府 1926 年竟煽動策劃「省港大罷工」,危害他們既得利益,要他們無立足之地。故此,當港府徵召他們與罷工工人抗衡,他們不只消極配合,還盡心盡力積極參與。他們對本土的效忠、殖民地體系的忠誠,贏得港府信任,周壽臣 1926 年獲委任為行政局議員,曹善允 1929 年成為立法局議員,俱反映華人願意被殖民宗主接納,成為主要管治伙伴。

介入廣東地區的地緣政治,原來無異於玩火自焚,隨時痛失身家性命財產,不如把焦點放回香港,視香港為家。粵港華商階層萌生自治念頭,是香港具有和中國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的關鍵。

另外,寶安派抗拒廣州政府,四邑派抗拒北洋政府,兩者明顯都不關注抽象的中華民族統一大業。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 徐承恩,<香港人千年史 (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