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崇奉命入關中剿討,卻未有把侯益殺害,侯益後來利用豐厚家財賄賂史弘肇、楊邠等人,史楊為其說好話,隱帝遂以侯益任開封尹兼中書令。
侯益進入中央權力核心,經常在朝中毀謗景崇。景崇內不自安,心懷怨望,適逢趙思綰 (原本是趙在禮部下,後依附趙延壽之子趙匡贊)
於長安發動兵變,景崇於是加入反叛行列。有一李守貞 (曾與杜重威投降契丹),為護國節度使 (即河中節度使) 兼中書令,亦「與永興 (即長安)、鳳翔 (指景崇)
同反」,自稱秦王。三鎮聯合作亂,史稱「三叛連兵」。
李守貞之所以作反,源於「聞杜重威死而懼」。他「自以晉世嘗為上將,有戰功,素好施,得士卒心」,「乃招納亡命,養死士,治城塹,繕甲兵,晝夜不息」。不臣之心早已萌生。
朝廷派郭從義、白文珂、王峻等領兵討伐 (乾祐元年,即公元 948
年,四月),豈知從義、峻交惡如水火,隱帝最後以郭威為西面軍前招慰安撫使,規定諸軍皆要受其節度。臨行前,郭威問策於太師馮道。道曰:「守貞自謂舊將,為士卒所附,願公勿愛官物,以賜士卒,則奪其所恃矣。」郭威聽從,由是眾人皆歸附之。
扈彥珂建議把李守貞視為首要敵人:「今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守貞亡,則兩鎮自破矣。若捨近而攻遠,萬一王、趙拒吾前,守貞掎吾後,此危道也。」郭威予以採納,兵分三路進攻
(從陝州、同州、潼關分道進攻河中)。「威撫養士卒,與同苦樂,小有功輒厚賞之,微有傷常親視之。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啓,皆溫辭色而受之。違忤不怒,小過不責」,士兵們因而歸心。
郭威嚴陣以待
(和李守貞輕敵成一對比。守貞輕敵見於「始,李守貞以禁軍皆嘗在麾下,受其恩施,又士卒素驕,苦漢法之嚴,謂其至則叩城奉迎,可坐而待之。既而士卒新受賜於郭威,皆忘守貞舊恩,己亥,至城下,揚旗伐鼓,踴躍詬噪,守貞視之失色」),發諸州民夫二萬餘人,挖長壕,築連城,列隊伍,把李守貞重重包圍。守貞屢次出兵突圍,皆大敗而回。
城內糧食耗盡,餓死者日眾,守貞一邊憂慮,一邊仍相信國師總倫 (為一僧人)
妄言:「大王當為天子,人不能奪。但此分野有災,待磨滅將盡,只餘一人一騎,乃大王鵲起之時也。」愚昧至極。
乾祐二年 (公元 949 年) 四月,河中城中食盡,死者過半。七月,郭威攻陷河中,李守貞與妻及子崇勳等自焚。總倫等被送往汴京受磔刑 (凌遲處死)。
趙思綰五月「長安城中食盡,取婦女、幼稚為軍糧」(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七月出降,未幾被殺,及其父兄、部曲三百多人。
王景崇「盡殺侯益家屬七十餘人」,趙暉 (奉隱帝命討伐)
進攻鳳翔,景崇向蜀主孟昶告急,孟昶命安思謙出兵救援。隨著李守貞、趙思綰死去,河中、長安相繼平定,僅剩下景崇困守危城。十二月,景崇舉族自焚死,部下公孫輦、張思諫等投降。
[主要參考資料]
1.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