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二十年代工潮對現今香港的啟發

重讀「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一段歷史,對現在的香港仍具有相當啟發性。

共官近年喜歡說「香港是一個經濟城市,不要凡事泛政治化」。觀乎上世紀二十年代,港府一口咬定兩場罷工帶有明顯政治意圖,乃共黨分子陰謀煽動,採取強硬鎮壓手段,香港何嘗是單純的經濟城市?香港從來就是顛覆基地,而且是「反共」基地,司徒拔聯絡唐繼堯、陳炯明、吳佩孚密謀傾覆廣州「左傾」政權,不是「顛覆」麼?劉鑄伯、周壽臣等主張對罷工寸步不讓,避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得逞,不是「反共」麼?

親中愛國人士又喜歡說「香港人也是中國人」。金文泰於「省港大罷工」結束後,推動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成立,鼓勵前清遺老 (如賴際熙、區大典) 繼續在香港弘揚中華文化,捍衛傳統禮教。他並未首肯席捲中國大陸的「反傳統」、「全盤西化」浪潮。「反傳統」、「全盤西化」浪潮後來導致中共竊國、文化大革命出現,塑造出今天的「強國人」。在港華人卻於港府保守主義的護蔭裡吸收中英菁華,自成一格。「香港人不是中國人」,至少在文化上,是有根據的。

兩場罷工,港府每施以嚴厲打壓,必碰個一鼻子灰。司徒拔派軍警到「海總」搜查封禁,拆去其招牌,激發各界發起同盟總罷工,共十二萬人參與,為「海員大罷工」升溫,便是一好例子。金文泰一改司徒拔鐵板一塊,軟硬兼施,取締參與罷工的工會之餘,開始重視華人訴求,改善華工待遇,卒之消弭社會撕裂於無形。如斯高明的管治術,值得港共借鑒,仇恨絕不是「仇必仇到底」可以解決!

又倫敦政府對司徒拔做法頗不以為然,司徒拔一於少理,我行我素。港督擁有香港事務最終決定權,其從來不會向宗主國俯首稱臣,一味逢迎。深刻體會到中共「底氣」、高呼香港 20 年來受惠於中共的傀儡特首林鄭,應該借古鑑今,痛切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