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看了《消失的檔案》在荃灣第一場放映,入場人士不少頭髮斑白,他們應該親身見證過當年的震撼吧!另外,也有少年男女對五十年前的暴動感興趣,特意走來觀看。燈光熄掉一刻,代溝不復存在,只有對以往歷史的認真審視。
片長兩小時,何楓、廖一原、郭慶鎏......一個個陌生名字,卻是「六七暴動」的主要角色。
何楓,九龍船塢勞聯工會書記,和警方發生衝突被打死,遺下一歲女兒何曉明。廖一原,新聯影業 (左派電影公司)
總經理,目睹朱石麟執導的《清宮秘史》如何從宣揚愛國主義 (劉少奇的評價) 變成賣國主義
(毛澤東的評價)。郭慶鎏,「港九油漆業總工會」副理事長,曾參與製造炸彈,迄今仍認為暴動是為了反抗殖民地管治,為了民族大義。
時任政府新聞處對外事務總監的 Peter Moss,揚言同僚利用歐西流行曲對抗「左仔」不停播放的紅歌 (原來歐西流行曲是抗赤化工具)。高級警務督察
Frank Knight
的經歷教人心寒,沙頭角槍戰期間,作為指揮官的他,一度被擄入華界,「他們要求我拿著毛澤東著作讓他們拍宣傳片」(像不像李波、桂民海現身央視),幸好 35
日後逃脫。
姬達出任副輔政司 (特別任務),眼見港督戴麟趾強硬姿態背後,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返英休養實屬迫不得已。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港澳組副組長吳荻舟及時阻止 8400
把大鐮刀入境、招商局碼頭軍火上岸,成功避免暴動導致更多人死傷。
影片結束前,地下黨梁慕嫻在鏡頭前致歉。《大公報》副總編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 1993 年 3
月在《當代月刊》發表<為香港式文革致歉>,算是「覺今是而昨非」,「香港式文革」一詞與程翔用「城市恐怖主義」形容「六七暴動」有異曲同工之妙。《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一生愛國愛黨,下場竟是客死異鄉,於美國過世。
以香港節慶祝場面殿後,彷彿寓意大亂後必有大治,鼓勵港人刻下萬勿灰心。
完場離開時,不見陣陣雷雨,只見品評片內情節的歡欣笑面,用心製作的紀錄片有用心細看的觀眾,香港還不算太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