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省港大罷工」的影響

「省港大罷工」(簡稱「大罷工」) 後,港府要求報章繳付保安費,報章從此更難發表反政府言論。《承印人與出版人條例》(Printers and Publishers Ordinance) 的修訂,有效防止對港府的攻擊。《非法罷工與停業條例》(Illegal Strike and Lockout Ordinance) 的創制,清楚規定:所有暗藏政治動機 (非解決行業內紛爭)、意圖脅迫政府的罷工行動皆屬非法。港府又把參與「大罷工」的工會全部取締,且不准中國大陸工會於香港設分會 (這根本是港中區隔)。

鼓吹反帝國主義的團體,不准在報章登廣告。來自境外有關帝國主義、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新聞報導,一律經過刪改。為防止本地人加入共產黨,港府更對中共的香港支部百般刁難。香港決心反共,適逢蔣介石 1927 年清黨,大肆逮捕處決共黨份子,兩相配合,香港勞工工會運動發展竟受壓超過二十年。

激進的革命民族主義在大陸蔓延,香港受其牽累,出現「大罷工」。立法局華人非官守議員羅旭龢主張,學校應加強儒家思想教育,港督金文泰以為然,遂支持香港大學成立中文學院,鼓勵一些南逃居港的前清遺老 (如賴際熙、區大典) 繼續弘揚中華文化,提倡傳統禮教。金文泰汲汲於保守華夏的文化、道德和政治思想,旨在抗衡北方走偏了的歪風。自此港中兩地於文化上分道揚鑣。

英國保守主義之父伯克 (Edmund Burke) 認為,傳統經歷過時間考驗,代表著數個世代的智慧,不宜輕易拋棄。《論語》<子罕>:「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用麻布做禮帽,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用絲綢,比較節約,我隨大眾。在堂下拜見君主,是以前的規定;現在都堂上拜,沒有禮貌。雖然違反大眾,我還是贊同在堂下拜)』」反映孔子亦服膺保守主義,不贊成全盤傾覆。金文泰雖為一殖民地總督,港府雖為一殖民地政府,但其文化教育政策恰好承接中英菁華,遠非大陸所能比擬。

華人政治地位未有因「大罷工」而改變,港府卻開始願意聆聽華人意見。1926 年 5 月,周壽臣獲委任為行政局首名華人議員。這項任命具有兩重意義:(1) 表示港府願意向香港和廣州罷工者妥協;(2) 標誌殖民政策有改變。金文泰還跟華人領袖緊密合作,改善工人待遇,港中關係逐漸恢復和睦。

「大罷工」最重要的影響是「造就一種視香港為家的華人階級」(米爾斯語)。

社會學家萊思布里奇說:「香港在 1925 年已經很成熟發展:不再是由一群貪婪、漂泊、暫時寄跡的烏合之眾組成的大雜燴,而是開始凝聚成共同體,如果把所有種族都包括在內,它更發展成了多元社會;可以說,它的成員在一種契約安排的網絡中團結在一起,某種身份認同於焉形成。」

徐承恩進一步補充:「這種精英本土意識,看似是一小撮人的獨特思維,其實際影響卻可以極為深遠......香港華人精英的本土意識成形後,亦會透過各種可見的制度及隱藏的習慣,潛移默化香港社會。當社會條件成熟,這種原屬於精英的小眾意識將演化為普及的族群本土意識。」

觀乎周壽臣、羅旭龢不怕種種恐嚇 (二人俱收到匿名信,威脅對他們施以暴力甚至殺害,廣州有人懸賞要他們的人頭)、抹黑 (冠以「英帝國主義者走狗」罵名),全力協助港府打擊罷工,包括:

a. 張貼海報和派發傳單鼓勵民眾反罷工;

b. 創辦從事反罷工宣傳的《工商日報》;

c. 建議港督下令軍隊定期行軍巡遊及操練,以展示武力;

d. 爭取成立一個保護工人不受威迫恐嚇,並對恐嚇者實施反擊的秘密部門 - 工業維持會 (僱用流氓和前海盜).。

徐氏諸君所言非虛。

高馬可講得好:「在他們眼中,這場罷工是廣州為對付香港而發動的意識形態和經濟戰爭。打擊這場罷工,是為保護這個曾是傳說中的荒島,經他們共同開拓而成的殖民地,並維護他們共同塑造的新生活方式。這些人並不覺得與英國人合作是出賣中國。因為他們視廣州政府為激進左派份子,他們認為與殖民地政府結束罷工,既是對香港盡忠,也顯示他們對中國的愛國心。」

華人精英的港式愛國主義,實際是「與外國強權協力的民族主義」,由此亦可窺見。

[主要參考資料]

1.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2.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3. 徐承恩,<香港人千年史 (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