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年 9 月 30 日,司徒拔 (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舊譯史塔士) 爵士正式履新,成為香港第 16
任總督。
司徒拔 1876 年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父親威廉是牛津大學著名歷史教授,家世充滿人文氣息。他早年入讀拉德利公學 (Radley
School),後來憑獎學金入讀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在大學裡,司徒拔主修人文學科,取得一級榮譽學士。
和當下香港賤視文史哲無用迥異,人文學科在英國往往孕育出優秀政治人才,具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戰時,領導英國戰勝納粹德國的首相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在文學及歷史上均有極深造詣。戰後港督中,柏立基、麥理浩、衞奕信、彭定康四人,皆在大學主修歷史。
司徒拔豐富的人文素養,有助他日後駕馭複雜多變的政治局面。1900
年,司徒拔加入殖民地部,任職二級文書,負責監管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香港和錫蘭各殖民地發展。1907 年署理一級文書,至 1910 年正式出任一級文書。
未幾,他出訪馬來亞半島與香港,就外籍公務員薪俸水平進行調查。1912 年,司徒拔獲委任為西非土地委員會 (West African Lands
Committee) 委員。
長期於白廳 (相當於中央政府) 工作,多少有點「離地」,即缺乏前線管治殖民地的經驗,此為司徒拔一大致命傷。儘管 1913 年被調到錫蘭出任輔政司
(期間屢次署任總督),管治經驗始終稚嫩。1919
年殖民地部安排他接替身體狀況欠佳的梅含理出任港督,適逢香港內有搶米風潮,外須應付中國大陸北洋政府與廣州軍政府爭持角逐。這對司徒拔來說無疑是吃力的。司徒拔還要貫徹強硬作風,不易妥協,卒之釀成軒然大波。
司徒拔上任後,積極推動基礎建設發展。自從梅含理帶頭引進汽車,汽車日漸普及。港府大力開辟馬路 (1920 年建成通往新界的青山公路。1924
年建成通往石澳的石澳道,以及途經黃泥涌峽,通往淺水灣的淺水灣道),交通顯著改善。
九龍汽車有限公司 (簡稱九巴)、中華汽車有限公司 (簡稱中巴) 在 1921 和 1923 年次第成立,香港開始出現公營巴士服務 (成立初期,九巴開辦 2
條路線:a. 尖沙咀←→深水埗 b. 油麻地←→九龍城,只有 9 輛巴士行走。1920
年代末,九巴接辦一條旺角至元朗的長途巴士線,成為首條服務新界路線。中巴方面,起初亦有經營九龍半島和新界的巴士服務。港府 1933
年實施巴士專營權,中巴獲得港島的,九龍及新界的則由九巴投得,自此中巴把重心集中在港島)。
司徒拔又在東區、北角七姊妹海傍進行大規模填海,且於 1923
年主持和平紀念碑揭幕儀式。和平紀念碑按照倫敦白廳的同款紀念碑仿製,用以紀念一戰陣亡將士。
他更提議興建英皇書院般含道校舍、為香港大學設立高達 100 萬港元的基金、宣布動工興建城門水塘 (為九龍提供足夠食水)。
順帶一提,從司徒拔起,港督譯名逐漸漢化,所謂「譯名以粵語為準,詞義務求雅馴精雕」(陳雲語)。殖民地部期望有關做法能令在港華人對港督有親切感,繼而願意認識及接受英國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