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四邑派商人 (李煜堂、馬應彪、郭氏三兄弟) 大力支持廣州革命政府的財政,協助他們發行新貨幣。部份更在廣州政府擔任公職,進行種種利益輸送。四邑派在廣東的政商優勢,令其他香港華商感到不滿,他們團結起來,聯同港府展開對抗,稱為寶安派。
寶安派商人成立華商總會,由劉鑄伯任主席,劉同時取代何啟出任立法局華人非官守議員。這群華商很多 (a) 在香港土生土長,視香港為家鄉 (b) 於中央書院或教會學校接受教育 (c) 是歐亞混血兒,如何東 (d) 堅持傳統儒家價值,對革命思想有保留。
1912 年底,民國北京政府呼籲海外各華僑商會派代表推選國會參議員,四邑派商人計劃派革命黨人任香港華商代表,在選舉中支持廣東都督胡漢民。劉鑄伯反對,不果。廣州政府最後強行委任一位四邑籍革命黨人作香港華商代表,2 月初到北京推選參議員。
四邑派商人在香港成立多間公司,透過互持股份取得銀行信用,再借貸在廣東投資。他們利用與廣州政府的政治聯繫,取得內幕消息,於投資中早著先機。裙帶關係、利益輸送盛行,使廣東政治腐敗,大總統袁世凱 1913 年向外國銀行團借款,希望藉此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整頓地方。外國銀行團承認民國北京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權,拒絕向廣州政府繼續提供資金。四邑派聞訊,紛紛在香港設立財務公司,助廣州政府籌款,以作抗衡。
值得注意是港府態度和坊間反應。華民政務司親自向李煜堂發出警告,港督梅含理斥何啟替廣州政府售賣愛國獎劵為非法,皆可見港府不支持革命黨人及四邑派。而華人社會輿論普遍贊成袁世凱及善後借款,尤其反映革命黨及四邑派在香港備受孤立。
梅含理 1913 年 2 月和袁世凱私人秘書梁士詒會面,梁遞上英國駐華大使佐敦 (John Jordon) 的推薦信,信中請求港督盡可能向梁提供協助。3 月 1 日,梁與劉鑄伯會面,委託他處理一筆二千二百萬元、用以重整廣東貨幣政策的撥款。梁、港府、寶安派結成「反革命」聯盟,四邑派商人迅速失勢,部份甚至改變立場,倒戈相向。
胡漢民未幾被罷免廣東都督一職,加上宋教仁疑遭袁世凱買兇暗殺,致使李烈鈞、柏文蔚等發動「二次革命」,兩廣、上海、福建、四川、湖南等地先後宣佈獨立。可惜革命軍實力遠遜北洋陸軍,且得不到民心,革命以失敗告終,親袁軍閥龍濟光攻佔廣州。
廣州新政府成立,財政仍然拮据。劉鑄伯乘機提出集資方案,加強寶安派對廣東經濟的影響力,取代四邑派。
集資方案詳情如下:
(1) 寶安派商人於香港籌集二千五百萬元,交予廣州新政府;
(2) 酬勞 - 讓寶安派在英國監管下成立一間銀行,專營與廣州政府有關業務。廣州新政府可委任港督及英國駐廣州領事為顧問。
英國駐華大使鼎力支持,梁士詒的兄弟在多間寶安派開設的公司中擔任董事,劉鑄伯亦大手買入廣東的電力、供水及水泥業務。奈何 1914 年初,梁士詒失勢,集資計劃付諸東流。
寶安派算是暫時壓倒四邑派,但隨著袁世凱稱帝失敗、陳炯明下野、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軍政府「護法」和「北伐」,四邑派尚有東山再起的餘地。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