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歐年樂 (Mark O'Neill) 最近出版《赫德傳 - 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對大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 (Sir Robert Hart) 作了一個客觀翔實的論述。
赫德,愛爾蘭人,19 歲 (1854 年) 在貝爾法斯特女王書院畢業後,旋即到香港擔任見習翻譯。時任港督寶靈爵士勸勉他多留意身邊事物,如書攤、招牌、路人言行等,令赫德眼界大開。
赫德未幾往寧波的英國領事館工作,出任翻譯官。期間,他每日花近 7 小時苦學中文,包括方言和「官話」。另外,他又修習華夏禮儀、文化。
羈旅在外,難免寂寞。22 歲的赫德結識了廣東女子阿姚,二人相戀 9 年,誕下 3 個孩子。礙於當時中國社會不能接受異族「苟合」,對仕途會有影響,赫德毅然離開阿姚,臨走前給她 3000 元惜別金。他又把孩子們 (安娜、赫伯特、亞瑟) 送往倫敦一個家庭寄養。
1859 年,赫德辭去領事館職務,管理廣州海關。在這裡,他與恭親王奕訢首次見面。
赫德態度真誠、會話流利、對設立新海關機構準備充足,給奕訢留下深刻印象。「洋務運動」展開,「鬼子六」是最高負責人,赫德工作更加如虎添翼。
1863 年,赫德正式接替個性傲慢的李泰國,擔任海關總稅務司。他把英國的海關制度移植到中國,規定:
(1) 海關由總稅務司領導,各地方政府不得插手干預;
(2) 所有稅目必須精簡,且嚴格按律令辦,透明公開,關員不能想收甚麼就收甚麼;
(3) 培養海關人員的公僕理念,告訴他們人民是上帝,態度必須好;
(4) 精簡辦事程序,商人們有甚麼訴求都迅速解決;
(5) 用公開考試方式選拔人才,公平公正,堅決抵制搞關係走後門;
(6) 制訂嚴格監督制度;
(7) 海關人員有比其他政府部門高幾倍的工資,包括相當於 10 年工資的退休酬金、醫藥費、探親費等福利。
結果,清政府每年從海關所得收入平均佔庫房歲入超過 20%,海關成了滿清的搖錢樹,滿清足以償還巨額外債。
赫德同時積極推動中國現代化,創設大清郵政,在沿海建立燈塔制度、代購英國戰船、參與結束中法戰爭和約的談判......深得清政府高層信任及倚重。
1900 年義和團之亂,年逾六旬的赫德與其他洋人及華人基督徒被拳民圍困,在外國軍隊將拳民擊退後,赫德竟於英國、美國和德國的主要雜誌上發表文章,為中國人說好話:「漢民族是一個聰明、文明的民族......」他甚至指出,拳亂的形成,洋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歐年樂認為,赫德熟悉中國文化,抱著真誠的心認識及尊重中國人,信仰民主和人人平等,是他獲得清政府信任的主要原因。
不過,赫德從不穿華服,堅持穿英國手造洋服。他更回鄉與醫生之女結婚。保持自身文化,尊重他國文化,而不捨本逐末,跟香港歷屆總督頗類似。
奕訢說:「中國官員幾乎無人可信。對比之下,這個老外寫的報告比較可靠......如果我們有 100 個赫德,我們的事情就好辦了。」
重讀赫德生平種種,越見劉曉波「三百年殖民論」、八十年代倡議的「主權換治權」精闢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