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含理任內,九廣鐵路九龍總站 (位於尖沙咀) 正式動工。時值一戰爆發,阻礙英國運送所需物料到香港,車站內部工程一度暫停。直至 1916 年 3 月 28 日,工程告竣。
車站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側面有拱門型結構,輔以羅馬式石柱及尖頂等裝飾。主建築樓高兩層,建築物最高部份為樓高 45 米的鐘樓,另設 7 米長的避雷針。客運月台建於南面,面對維多利亞港,與梳士巴利道平行。從羅湖抵達的列車,由東面駛進車站月台。當時的鐵路路線沿梳士巴利道及漆咸道而行,路軌側已是海岸線所在。
不少旅客在尖沙咀停留,吸引嘉道理家族於車站對面興建半島酒店,酒店 1928 年開業。
梅含理治港時,還有:(1) 中央警署加建多幢新大樓 (2) 鴨寮、深水埗被納入城市發展 (3) 排污管道年年獲改良。特別值得注意是,上述工程的開支幾乎全由本地所得收入支付。換言之,香港財政逐漸擺脫對倫敦的依賴,變得更獨立自主 (根據佘義引述資料,1911 年本地所得收入為 750,000 英鎊,1919 年火速增至 5,000,000 英鎊)。
華人持續南來 (九年間從 440,000 增至 585,000,多了三分之一有餘),為香港提供充裕資金和勞動力。可是,住屋需求亦不斷上升。華人有接受醫治的需要,促使很多中式藥房成立。這些藥房由華人自資經營,以華人為主要服務對象,卻設有西方醫學意見諮詢,中西合璧,極具新意。
有見於單身歐籍婦女難覓地方居住,梅含理夫人 1913 年成立「梅夫人婦女會」(The Helena May Institute for Women,1974 年簡化為 The Helena May),倡議興建宿舍會所。在嘉道理爵士 (Sir Elly Kadoorie)、劉鑄伯、陳啟明、何東、何甘棠捐贈 15,000 元下,宿舍會所 1916 年 9 月 12 日落成啟用。它同時是香港女童軍 (香港首隊女童軍 1916 年在維多利亞英童學校成立。維多利亞英童學校,原名九龍書院,後改稱九龍英童學校、中央英童學校,學生主要是居港英國人子女,亦有少數華人子弟就讀。1900 年 7 月 20 日由港督卜力奠基,1902 年 4 月 19 日啟用) 首個總部。
填海方面,港府親自經營長沙灣的工程,九龍灣北岸則交「啟德營業有限公司」(Kai Tack Land Investment Co., Ltd.,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合資創辦) 負責。1916 年,工程展開,新填地面積約有 120 英畝,原計劃發展花園城市住宅區,稱「啟德濱」(Kai Tak Bund)。可惜公司未幾倒閉,港府決定把這一大片空置土地用作機場,啟德機場因而建成。
此一階段的香港,可謂穩步上揚。猶太、印度裔商人,以及中央書院出身的四邑派,是我城發展的中堅力量,港府合作的好夥伴。華洋攜手,反映在文化上是中西方的互相交流、去蕪存菁。現代化以漸進方式展開,巧妙避過激烈的對中華傳統的全盤否定,恰好符合伯克 (Edmund Burke) 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 精神。
中國大陸出盡全力打倒舊文化 (「新文化運動」開其端,「文革」到了極至),結果是舊文化全面回朝 (習帝上場、政治儒學復辟)。一個現代化失敗的國家,今天竟要求現代化成功的小城邦跟從它那一套,豬教猴子爬樹,認真荒謬!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