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彌敦走馬上任,發現輔幣 (subsidiary coin) 發行數量過多,超出本地需求,導致幣值持續急跌。他遂於 1905
年下令停止發行任何輔幣,繼而逐年廢除多餘輔幣流通。經過一番整頓,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不過,要數彌敦任內最顯赫的成就,非動工興建九廣鐵路 (Kowloon-Canton Railway) 莫屬。
十九世紀末,因香港及廣州貿易頻繁,港府與清廷商議興建一條鐵路,連接兩地。1898 年,雙方達成協議,鐵路按地域分成中、英二段,專營權則歸英國所有。1905
年 9 月,立法局通過有關議案,港府開始派出英國工程人員進行鐵路測量工作,並研究可行路線。
九廣鐵路 - 英段有兩個方案:
(1) 由尖沙咀直接向北,穿越筆架山,然後沿沙田海及吐露港海岸到達深圳邊境。
它的優點是路程短,且能經過新界的行政中心大埔。缺點是要建天橋,以及開鑿長達 2.4 公里的筆架山隧道。
(2) 由尖沙咀向西北沿海岸而行,經過荃灣及青山灣海岸,再北上屯門及元朗到達深圳邊境 (類似今天的西鐵綫)。
它的優點是沿途平坦,只須開鑿數條較短的隧道,技術上簡單容易。缺點是路程長,所經之處亦比較荒蕪。
港府後來採納方案 (1)。
建築署前土木工程師馬冠堯指出,彌敦一度為此與工務司漆咸爭拗。漆咸建議走西線,彌敦認為應走尖沙咀東線。馬氏說:「依家睇番彌敦係非常英明,前期成本係貴,但慳番維修同燃油費,時間又短」。彌敦擇善固執,跟他「本身係皇家工程師出身,成績名列前茅」密不可分。
1906 年,全長 35.4 公里的英段開始動工。次年,全長 143.2 公里的華段也展開建築工程,由詹天佑 (有「中國鐵路之父」稱號)
擔任總工程師。
筆架山隧道設計自建築家修斐 (Frederick
Southey,拔萃男書院早年校友)。起初僱用一批本地華人開挖,但因他們迷信風水,覺得開挖隧道會騷擾神靈,不斷反對。建造公司卒之從印度、意大利請人到港完成工程。
另外,颱風和惡劣衛生環境,令至少十數名隧道工人及工程師因瘧疾、腳氣病、吸入濃煙死亡。加上筆架山地質結構複雜,僅能承受小規模爆破,進展緩慢。整個闢隧道工程堪稱興建九廣鐵路
- 英段最困難的部份,卻是當時亞洲規模最龐大的工程,歷時三年完成。
1910 年 10 月 1 日,九廣鐵路 - 英段落成啟用,共耗資 130 萬英鎊。車站包括九龍總站、紅磡站、油蔴地站、沙田站、大埔站
(後改稱大埔滘站)、大埔墟旗站、粉嶺站及羅湖站。
彌敦具備工程師識見、建造公司能從印度與意大利請人取代迷信風水的華工等,俱反映香港順利走上現代化,主要依賴「外國勢力」。沒有前宗主國庇蔭,香港必定無法成為一流國際大城市。所以,香港旗左上角保持「米」字徽號,是非常有意思的。
[主要參考資料]
1.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2.
《蘋果日報》<星期日專題:工程師變講古佬,活化歷史建築>,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18/19006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