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中央書院

羅便臣在 1862 年宣佈正式成立香港第一所官立學校 - 國家大書院。國家大書院又名中央書院 (Central School),它是今天廣為人知的皇仁書院 (Queen’s College) 的前身,也是孫中山先生少年就學的地方。

在介紹中央書院的成立因由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 1845 年以後港英政府教育政策的若干重要演變。

由放寬至收緊:1845 年以後港府教育政策的轉變

1845 年以前,港英政府對於有不同團體來港辦學,基本上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教會辦學之所以能蔚然成風,與港府這一種對教育的取態有密切關係 (這可視為自由主義促進香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方面)。

然而,到了 1845 年,隨著華民政務司建議港英政府展開對中文學塾的資助,港府逐漸對受資助的辦學團體有所要求 (這本來是英國商業精神,即「投資一定的金額,貨品 / 服務便應有一定的質素保證」的合理表現)。

1847 年,港英政府率先成立調查委員會,研究維多利亞城 (今天的中西區、灣仔區一帶)、香港仔、赤柱等地書塾的辦學情況。8 月,港府委任巡理司 (即裁判司)、華民政務司和殖民地隨軍牧師組成「教育委員會」,負責管理資助事宜和監管受資助的學塾。

而為了確保政府於學校事務上有絕對影響力,港英政府後來更鼓勵接受資助的學塾轉為官辦,於 1855 年一律改稱「皇家書館」(又名「國家義學」),每月接受津貼五元。

由氏族、教會團體辦學轉變成政府直接經營,反映港英政府有意打破壟斷,重掌興辦教育的主導權。五年後 (即 1860 年),維多利亞城內的「皇家書館」停辦,學生需要集中到一所新校舍 (座落於中環歌賦街) 上課,這所新校舍便是中央書院。

中央書院成立

中央書院能夠成功創辦,漢學家理雅各出力不少 (1860 年,教育委員會改組成為教育諮詢委員會,理雅各為其中一位諮詢委員,提出《教育革新計劃》,建議香港政府創辦中央書院)。

安德葛指出理雅各原來的計劃是這樣的:

成立一所由歐籍校長有效經營的中央書院。此位歐籍校長應該同時作為學校監督督學 (Inspector of Schools) (案:負責視察監督港島各村落的書館)。

對於理雅各的用心,葉國華又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理雅各認為建造中央書院可以加強學生的英語水準,改善政府與居民的溝通,同時,他也希望書院可以對中國大陸造成影響,啟發中國人以及令他們得益。

終於,在立法會通過撥款協助購買中央書院的校舍後,中央書院在 1862 年創校,成為香港第一間官立中學。史釗域 (Frederick Stewart,1836 年 10 月 17 日 - 1889 年 9 月 29 日,出生於蘇格蘭鴨巴甸) 則受聘成為中央書院第一任校長。

中央書院的若干特色

和教會團體興辦的學校不同,中央書院不主張把基督宗教帶進學校,轉為著重純粹的中國傳統典籍教育。

授課語言方面,中央書院採用中、英雙語教學。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經典的同時,也可以學習英語,並涉獵數學、地理等西方知識。

香港日後能出現繼承中國傳統的現代化人才,中央書院實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初時入讀中央書院的學生以華人為主 (1867 年以後,學生兼有英國人、德國人、印度人、猶太人等)。除了孫中山先生,深得袁世凱重用的中華民國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立法局非官守議員何啟皆出身自中央書院。

結語

中央書院的創辦,打破了香港早期教育被氏族、教會組織壟斷的局面。

港英政府後來在 1865 年成立「教育局署」,取代原有的教育諮詢委員會,由中央書院首任校長史釗域出任署長。香港的學校教育自此進一步制度化,史釗域更憑此獲得「香港公立教育之父」的美譽。

[主要參考資料]

1. 安德葛 (G. B. Endacott),A Biographical Sketch-Book of Early Hong Kong。

2. 葉國華,《維港故事:獨掌難鳴》。

3.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4. 王賡武,《香港史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