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於 4 月 17 日展開對初中中史科修訂「短期方案」的諮詢。一如外界所料,「短期方案」以「詳近略遠」為原則,縮減教授古代史的課節。
據資料顯示,中一課程由教授先秦至魏晉南北朝,延伸為先秦至隋唐五代,其中夏、商、東漢、魏晉南北朝的史事內容將被大幅精簡。中二課程始於北宋,結束於清中葉,課節變動相對較少。至於中三的課程,則涵蓋晚清革命運動、民初軍閥政治、國共合作與分裂、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政與外交等課題,教節數目大為增加,由以往的三十三節,增加至五十節,增幅達五成二。
方案公佈後,現職中史教師旋即表達不滿。有人批評方案令教師需要重新預備教材,工作壓力加重。有人則指責方案帶有政治目的。他們認為,中史課程若要變更,應該加強香港史的內容,「短期方案」實在並不需要。
對於教育局的「短期方案」,筆者並不贊同,原因很簡單:
第一,漢、唐兩代乃中國國力的全盛期 (前者可與西方的羅馬帝國相比,後者則和阿拉伯帝國相匹敵),魏晉南北朝則為中國文化之更新、轉化期
(地位類似於歐洲的中世紀)。將這些歷史予以刪減,濃縮在中一教授,這除了令中學生易於低估老祖宗的輝煌成就外,更會令他們囫圇吞棗,不明白中國歷史之所以輝煌,其背後實經過多重的曲折。
第二,綜觀中國過去一百年的歷史發展,其基本上只令人對「中國」心生厭離,卻無法使人產生愛惜之念。教育局以為高舉中國的近、現代史可令香港的年青人愛起偉大「祖國」來,這是愚不可及!
晚清飽受列強侵凌,純粹出於國民的愚味無知、拒變守舊、天朝中心。這是自討苦吃,與人無尤。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雖為一代英傑,但《大同書》的「經濟公有,人無私產;社會和諧,無家無國」、《三民主義》的「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無疑為日後共黨竊國鋪平了道路,間接置中國於死地!
武昌首義成功,是可喜可賀的事。奈何其未能「畢其功於一役」,反而帶來袁氏稱帝、張勳復辟、軍閥混戰,人民自此遭受戰火摧殘者,不知凡幾。二十年代以後,中國雖一度出現過「黃金十年」
(主要指 1927 – 1937 年),但這是蔣介石獨力調和中西文化的功勞,與今天的中共無關。
日寇來犯,京津失守,國軍負隅頑抗,終致元氣大傷。共黨卻乘機坐大,靜候竊國時機。抗戰結束,共黨乘國府疲憊,揮軍南下,先破遼瀋、平津,再渡淮海。蔣介石無奈遷台,標誌著共黨竊國成功。共黨卻自此淪為「共匪」。
「共匪」建國後,旋即充公地主土地,實行「土改」。其又發起「反右」運動,迫害異見分子。接著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中國過去五千年的優良傳統,至此毀滅殆盡!鄧小平上台,力推「改革開放」,這是大病初癒。然而,好景不常,89
年的「六四慘案」,無情的坦克再次輾死新生的中國。中國死矣,至於今日!
試問中三學生用了一整年時間讀畢這一段歷史,他們還會對今天的「中國」有任何尊敬、仰慕嗎?肯定沒有。教育局的「如意算盤」注定無法打得響,這是可以預期的。
再者,教師在現有建制的威迫利誘下,其亦似乎不容易秉承太史公撰史的精神,向下一代道出歷史的真相
(當然,他們學識的不足亦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初中中史科多由中文科老師兼教)。看來,把紅軍退守陝北美化成「巧妙的戰略轉移」、把抗戰勝利的功勞歸於中共等謬論,將會不絕地出現於香港將來的中國歷史教育中。這是令人痛心疾首,而不得不予以反對的。
至於現職中史教師所提出的建議,筆者認為,兩個問題必須首先被釐清:
(1) 中國歷史的講授向來是採取「中原中心」史觀的 (即集中關注黃河中下游、關中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這會否意味著教師講授香港史時也是採用「愛國
/ 大中華史觀」?
(2) 倘若教師是採用「本土史觀」講授香港史,香港史為何仍要被納入「中國歷史」科?又香港史可否獨立成科?
對於 (1),筆者相信大多數教師皆會反對採用「愛國 / 大中華史觀」教授香港史。可是,既然不用「愛國 /
大中華史觀」,而「中國歷史」科的主調是「強調中原政權,貶抑、忽視邊疆民族」,香港史何必仍然與「中國歷史」科強行結合?何不自成一格,獨立成科?
當然,教師們或會說:爭取香港史獨立成科是不切實際的
(港共教育局並不容許)。但問題是,香港史一天無法擺脫「中國歷史」科的牢籠,中學生將永遠無法如實理解香港過去的面貌。姑勿論他們有沒有機會在課堂上聽聞高馬可教授在
Edge of Empires
中對殖民統治的辯護,即使是英聯邦守軍在「香港保衛戰」中的英勇事跡,教師只怕也是用片言隻語交代過去,草草了事,接著代之以東江縱隊的奮勇抗敵了。
這樣強化香港史的教育,對中學生來說,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筆者因而對此予以保留。
總而言之,教育局方案的荒謬不代表現職中史教師主張之合理,在「本土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香港史從「中國歷史」科中獨立出來,這是理所當然的。否則,香港史根本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