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星期四

離地意識,建國大患

今天實現「香港建國」,不能不消解香港人的「離地意識」。

抗戰結束後,由於中國內地爆發「國共內戰」,致使大量內地人南來香港。這些內地人後來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為戰後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協助香港重建。然而,他們始終心繫家鄉,思念著深圳河以北的親人。他們由是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看待香港。對他們來說,香港更多是維持生計的臨時地,卻非安身立命的久居之所。其離地心態,不言而喻。

進入七十年代,經歷過六七暴動、麥理浩「黃金十年」、三次「香港節」的舉辦,香港人漸對香港這個地方產生歸屬感。然而,好景不常,隨著中英談判展開,英國不斷處於下風,香港人的「離心」再度萌生。1983 年 9 月,亦即《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一年,大規模「移民潮」首次出現。與此同時,港元在一個星期內大幅貶值。物價嚴重飛漲,市面發生搶購糧食的情況,股票市場亦陷入「股災」之中。香港在「恐共」氣氛高漲下,差點「土崩瓦解」。這亦是港人「離地心理」熾熱之時。

1984 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大局已定。加上中共改革開放初見成效、「民主回歸論」乘時而起,港人於是重新投入本地事務,積極推動香港實現民主化,「八八直選」因此被提出。可是,「六四屠城」過後,香港人對香港 97 後的前路感到心灰意冷。陳慧嫻「夜機」的熱播、排長龍申請 BNO 等景象的出現,意味著香港人再次拋棄他們的「家」。而這一次的拋棄,明顯比 83 年來得更加強烈。

直至千禧年以後,香港未有如外界預期出現太大的轉變,不少移居外地的香港人才回流返港。不過,「雨傘革命」的失敗、港共政權之專橫跋扈,似乎又再喚起香港人的「離地意識」。

「離地意識」無疑為香港人一直擁有。但是,「香港建國」若要取得成功,香港人的全程投入 (包括心態上、經濟上、行動上的投入) 實屬關鍵。動輒移居台灣、澳洲、美國,以「避秦」的心態面對當下香港的困局,這不僅無助於建國,反而變相默許中共對香港的赤化,置香港於死地。

此時此刻,「身土不二」似乎更應該取代「離地意識」。香港這個「家」既是屬於我們的,他人憑什麼迫使我們放棄自己原有的「家」?「自己香港自己救」。只有當大部份香港人充分覺醒這一點,「香港建國」才有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