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革命」失敗後,熱血公民、「城邦派」先後提出「文化建國」 /
「城邦建國」作為抗爭新目標。然而,他們始終不願公開批評、摒棄傳統的華夏文明,鼓吹徹底的「去中國化」(「去中國化」的另一面即是「西化」、「本土化」),這令建國大業暗藏隱憂。
其實,香港要成為一個文明的國家,不能單靠「反共」,更需要「和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文化 (主要指中國的歷史、思想) 區隔開」。
中國過去的歷史以「君尊臣卑」為主軸,殺伐就是一切。所謂「統一」,無非是「吞併」、「壓迫」的代名詞。至於對女性的輕蔑、對人權的踐踏,更是無日無之。假如獨立後的香港仍重視中國歷史,這只會造就下一代學會權謀詐術,擁有嚴重的奴性和強烈的控制慾,令香港再度成為「人間煉獄」,於香港有何益處?中國歷史因此應該被拋棄,代之以較為開明、較為尊重女性、較為強調人權的香港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歷史
(如女性公務員待遇的改善,正好體現男女平等的精神,表達對女性的尊重。至於環首死刑的廢除,則反映港英政府不剝奪罪犯的生存權利,與古代中國之嗜殺成性成一反比,值得日後香港人參考)。
又中國思想以儒、道、墨、法四家為主流,配上後起的佛家。可是,儒家強調「道德自我」之建立,注定不能肯定「個人選擇」的至高無上,而把道德凌駕於個人選擇。「政治自由」(即伯林所謂「消極自由」)
因而開不出。道家雖同意「個人選擇」的第一優先性,卻反對有一客觀的、可共見的真理,變相扼殺「透過理性討論以尋求共識」,違逆今天崇尚「公共討論」的民主潮流。墨、法兩家皆有由上向下壓迫的威權色彩,容易造成極權統治。佛家則對世界採取一否定態度,要求和世界割離,這只令人消極厭世,易生政治冷感,不復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
比觀西方,自由主義強調「個人選擇」乃締造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政治自由」因而被國家憲法保障,他人不能以「有歪倫常 /
有傷風化」予以侵犯。又其相信真理可被眾人所共見,「公共討論」因而得以可能,達成共識亦非遙不可及的幻想,而為各從政者積極嘗試。至於它鼓勵人民主動關心、參與政治事務,更有助人民遠離極權,增加他們對自己所屬社群的歸屬感。
西方的思想資源明顯比中國傳統思想更能協助香港適應「現代化」(即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科學)
,且能保障香港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我們何必抱殘守缺,劃地自限?
當然,我無意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價值
(如中國歷史上的戰術部署仍適用於當下的抗爭)。我只想指出:不從根本上否定「中國文化本位」的想法,用虛心、務實的態度吸收西方文化的優點,並重提香港過去的歷史,即使「香港建國」,其亦只會迎來另一個「地獄」而已!故此,要令香港建國有成,「去中國化」實屬首要,而且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