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
開元二年 (即公元七一四年) 正月,甲申,玄宗派遣薛訥領兵討伐東北的契丹。
事緣武則天年間,營州都督趙文翽失政,奚、契丹於是乘機攻陷柳城。唐自此失去對營州的影響力。
初,營州都督治柳城以鎮撫奚、契丹,則天之世,都督趙文翽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後寄治於幽州東漁陽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玄宗即位後,有官員建議唐室應重建對營州的影響力,薛訥表示同意,並上奏請求攻打契丹,玄宗答允。
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營州,無所依投,為默啜所侵擾,故且附之;若唐復建營州,則相帥歸化矣。」幷州長史、和戎大武等軍州節度大使薛訥信之,奏請擊契丹,復置營州;上亦以冷陘之役,欲討契丹。(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雖然,姚崇等曾多次諫阻,但玄宗並未因此改變心意。
羣臣姚崇等多諫。(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甲申,以訥同紫微黃門三品,將兵擊契丹,羣臣乃不敢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七月,薛訥與杜賓客、崔宣道等領兵六萬由檀州出發進擊契丹。
薛訥與左臨門衛將軍杜賓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將兵六萬出檀州擊契丹。(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行至灤水山峽中,唐兵遭受契丹伏兵包圍,大敗而回,死傷無數。
賓客以為「士卒盛夏負戈甲,齎資糧,深入寇境,難以成功。」訥曰:「盛夏草肥,羔犢孳息,因糧於敵,正得天時,一舉滅虜,不可失也。」行至灤水山峽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後,從山上擊之,唐兵大敗,死者什八九。(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薛訥雖可全身而退,但終被削除官爵。
訥與數十騎突圍,得免,虜中嗤之,謂之「薛婆。」崔宣道將後軍,聞訥敗,亦走。訥歸罪於宣道及胡將李思敬等八人,制悉斬之於幽州。庚子,敕免訥死,削除其官爵;獨赦杜賓客之罪。(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唐室與契丹之敵對局面,隨著李失活等人來降而有所改善,是時為開元四年 (即公元七一六年)。
辛未,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酺帥所部來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李失活乃李盡忠的堂弟。失活歸降後,玄宗以他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將軍兼松漠都督。又因其為八部落酋長,玄宗於是拜他為刺史。
制以失活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將軍兼松漠都督,因其八部落酋長,拜為刺史;又以將軍薛泰督軍鎮撫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失活,盡忠之從父弟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至於奚人李大酺,其跟隨李失活來降,玄宗以他為饒樂郡王、行右金吾大將軍兼饒樂都督。
大酺為饒樂郡王、行右金吾大將軍兼饒樂都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契丹既然內附,貝州刺史宋慶禮於是在開元五年 (公元七一七年) 二月建議,復建營州。玄宗同意。
奚、契丹既內附,貝州刺史宋慶禮建議,請復營州。三月,庚戌,制復置營州都督於柳城,兼平盧軍使,管內州縣鎮戍皆如其舊;以太子詹事姜師度為營田、支度使,與慶禮等築之,三旬而畢。(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慶禮為人「清勤嚴肅」。在任期間,慶禮「開屯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間,東北恢復興盛。
慶禮清勤嚴肅,開屯田八十餘所,招安流散,數年之間,倉廩充實,市邑浸繁。(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五年 (公元七一七年) 四月,甲戌,玄宗賜婚李大酺。十一月,丙申,玄宗復賜婚入朝的李失活。唐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日漸加強。
夏,四月,甲戌,賜奚王李大酺妃辛氏號固安公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十一月,丙申,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東平王外孫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失活於開元六年 (公元七一八年) 五月離世,其弟李娑固代領其眾。
契丹王李失活卒,癸巳,以其弟娑固代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李娑固對唐室的態度依舊。其曾與永樂公主一同入朝,是時為開元七年 (公元七一九年) 十一月。
十一月,壬申,契丹王李娑固與公主入朝。(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惜乎其趕走頗得人心的契丹牙官可突於 (開元八年,即公元七二零年,年底),惹得可突於 (《通鑑》作可突干) 起兵反叛。娑固不敵,被迫敗走營州。
契丹牙官可突干驍勇得眾心,李娑固猜畏,欲去之。是歲,可突干舉兵擊娑固,娑固敗奔營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最後娑固與李大酺同被殺害。
營州都督許欽澹遣安東都護薛泰帥驍勇五百與奚王李大酺奉娑固以討之,戰敗,娑固、李大酺皆為可突干所殺,生擒薛泰,營州震恐。(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慶幸的是,可突於並未改變對唐室的態度。玄宗於是赦免可突於之罪,接受可突於的提議,以李郁於 (《通鑑》作李郁干)
為松漠都督,李大酺之弟魯蘇為饒樂都督。
許欽澹移軍入渝關,可突干立娑固從父弟郁干為主,遣使請罪。上赦可突干之罪,以郁干為松漠都督,以李大酺之弟魯蘇為饒樂都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開元十年 (公元七二二年) 五月,玄宗更將餘姚縣主的女兒慕容氏,許配給契丹王郁於,以示友好。
己丑,以餘姚縣主女慕容氏為燕郡公主,妻契丹王郁干。(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唐、契丹的邦交並未因契丹政局變天而有所損害。
開元十二年 (公元七二四年) 年底,李郁於逝世,其弟李吐乾繼位。
是歲,契丹王李郁干卒,弟吐乾襲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吐乾與可突於不和,攜公主奔唐,不敢回國,玄宗改封他為遼陽王。
(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十二月)先是,契丹王李吐乾與可突干復相猜忌,攜公主來奔,不敢復還,更封遼陽王,留宿衛。(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可突於另立李盡忠之弟李邵固為契丹王。邵固態度親近唐室,唐、契丹的友好關係未有變改。
(開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十二月)可突干立李盡忠之弟邵固為主。車駕東巡,邵固詣行在,因從至泰山,拜左羽林大將軍、靜折軍經略大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由於李邵固的態度友善,開元十四年 (公元七二六年) 春,正月,癸未,玄宗改立李邵固為廣化王,以東陽公主 (即陳氏) 妻之。
春,正月,癸未,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為廣化王......以上從甥陳氏為東華公主,妻邵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
玄宗又立奚族的饒樂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東光公主 (成安公主之女韋氏) 妻之。
春,正月,癸未......奚饒樂王李魯蘇為奉誠王......以成安公主之女韋氏為東光公主,妻魯蘇。(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
吐蕃
吐蕃對唐室的態度始終是「陽奉陰違」,外表恭敬,內裡則另有所圖。
開元二年 (即公元七一四年) 五月,己酉,吐蕃宰相坌達延致書玄宗,請求玄宗派遣解琬至河源訂正唐、吐蕃兩國的封疆,然後促成兩國之結盟。
己酉,吐蕃相坌達延遺宰相書,請先遣解琬至河源正二國封疆,然後結盟。琬嘗為朔方大總管,故吐蕃請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是時解琬已經退休,玄宗於是以「左散騎常侍」重新起用解琬。
前此琬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復召拜左散騎常侍而遣之。又命宰相復坌達延書,招懷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對於吐蕃的舉措,解琬並不看好,以為其「陰懷叛計」。他於是請求玄宗答允預先屯兵十萬於秦、渭等州,以作防備。
琬上言:「吐蕃必陰懷叛計,請預屯兵十萬於秦、渭等州以備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六月,丙寅,吐蕃派遣宰相尚欽藏來唐獻上有關結盟的文書。
丙寅,吐蕃使其宰相尚欽藏來獻盟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然而,一個月之後,吐蕃坌達延、乞力徐竟率領部眾十萬寇掠臨洮,駐軍蘭州,「至於渭源,掠取牧馬」。
(八月)乙亥,吐蕃將坌達延、乞力徐帥眾十萬寇臨洮,軍蘭州,至於渭源,掠取牧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玄宗只好再度起用在東北打敗仗的薛訥,由郭知運、王晙加以協助。
命薛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以右驍衛將軍常樂郭知運為副使,與太僕少卿王晙帥兵擊之。辛巳,大募勇士,詣河、隴就訥教習。(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吐蕃得以入寇,主要源於鄯州都督楊矩將九曲之地給予吐蕃。
初,鄯州都督楊矩以九曲之地與吐蕃,其地肥饒。吐蕃就之畜牧,因以入寇,矩悔懼自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十月,丙辰,玄宗一度意圖親征,可見當時吐蕃寇掠之嚴重。
冬,十月,吐蕃復寇渭源。丙辰,上下詔欲親征,發兵十餘萬人,馬四萬匹。(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在薛訥、王晙的努力下,吐蕃終於兵敗。玄宗因此「敕罷親征」。
甲子,薛訥與吐蕃戰於武街,大破之。時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王晙帥所部二千人與訥會擊吐蕃。坌達延將吐蕃十萬屯大來谷,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多置鼓角於其後五里,前軍遇敵大呼,後人鳴鼓角以應之。虜以為大軍至,驚懼,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訥時在武街,去大來谷二十里,虜軍塞其中間;晙復夜出兵襲之,虜大潰,始得與訥軍合。同追奔至洮水,復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前後殺獲數萬人。豐安軍使王海賓戰死。乙丑,敕罷親征。(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吐蕃叛唐入寇,以失敗告終。姚崇、盧懷慎等於事後建議「毀橋拔城」,玄宗同意。
戊辰,姚崇、盧懷慎等奏:「頃者吐蕃以河為境,神龍中尚公主,遂逾河築城,置獨山、九曲兩軍,去積石三百里,又於河上造橋。今吐蕃既叛,宜毀橋拔城。」從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至此,唐室已經用防制的態度對待吐蕃。
儘管玄宗仍欲待吐蕃以寬仁。
乙酉,命左驍衛郎將尉遲瑰使於吐蕃,宣慰金城公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吐蕃卻不復尊重唐室。兩國自此交惡。
吐蕃遣其大臣宗俄因矛至洮水請和,用敵國禮;上不許。自是連歲犯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四年,即公元七一六年,二月)吐蕃圍松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癸酉,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直至開元四年 (即公元七一六年) 八月,吐蕃向唐室求和,玄宗答應,兩國紛爭才暫時平息。
吐蕃復請和,上許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七年 (公元七一九年) 六月以後,兩國關係再趨緊張。
(開元六年,即公元七一八年,十一月)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及令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開元七年,即公元七一九年,六月)六月,戊辰,吐蕃復遣使請上親署誓文;上不許,曰:「昔歲誓約已定,苟信不由衷,亟誓何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吐蕃始終不肯尊重唐室,驕橫自大,這和它日益強大的國力不無關係。慶幸的是,開元時期的唐朝仍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其又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唐因此得以與吐蕃「平分秋色」。
(開元十年,即公元七二二年)癸未,吐蕃圍小勃律王沒謹忙,謹忙求救於北庭節度使張嵩曰:「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嵩乃遣疏勒副使張思禮將蕃、漢步騎四千人救之,晝夜倍道,與謹忙合擊吐蕃,大破之,斬獲數萬。自是累歲吐蕃不敢犯邊。(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開元十一年,即公元七二三年)先是,吐谷渾畏吐蕃之強,附之者數年,九月,壬申,帥眾詣沙州降,河西節度使張敬忠撫納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西突厥
開元二年 (即公元七一四年) 三月,十姓酋長都擔起兵反叛,為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克碎葉等所擒殺。
西突厥十姓酋長都擔叛。三月,己亥,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克碎葉等鎮,擒斬都擔,降其部落二萬餘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九月以後,葛邏祿、胡祿屋等諸部相繼降唐。
壬子,葛邏祿等部落詣涼州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突厥十姓胡祿屋等諸部詣北庭請降,命都護郭虔瓘撫存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十一月)丙申,遣左散騎常侍解琬詣北庭宣慰突厥降者,隨便宜區處。(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直至開元三年 (公元七一五年) 二月,突厥十姓降唐者前後萬餘帳。
突厥十姓降者前後萬餘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高麗莫離支文簡等人亦降唐。
高麗莫離支文簡,十姓之婿也,二月,與......都督思泰等亦自突厥帥眾來降;制皆以河南地處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鑒於突厥十姓降者眾多,玄宗於是以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赤水等軍並受節度,居涼州;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和戎等軍並受節度,居并州。是時為開元三年四月。
三月,胡祿屋酋長支匐忌等入朝。上以十姓降者浸多,夏,四月,庚申,以右羽林大將軍薛訥為涼州鎮大總管,赤水等軍並受節度,居涼州;左衛大將軍郭虔瓘為朔州鎮大總管,和戎等軍並受節度,居并州,勒兵以備默啜。(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後突厥汗國
開元二年 (即公元七一四年) 二月,乙末,默啜可汗派遣兒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領兵圍攻北庭都護府,為都護郭虔瓘所擊敗。
二月,乙末,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頡利發、石阿失畢將兵圍北庭都護府,都護郭虔瓘擊敗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同俄更因此被斬殺。
同俄單騎逼城下,虔瓘伏壯士於道側,突起斬之。突厥請悉軍中資糧以贖同俄,聞其已死,慟哭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石阿失畢保護皇子不力,深恐默啜可汗降罪,其於是與妻子一起投奔唐室。
突厥石阿失畢既失同俄,不敢歸,癸未,與其妻來奔;以為右衛大將軍,封燕北郡王,命其妻曰金山公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默啜可汗以武力侵迫唐境不遂,其只好請求唐室賜婚,以示友好。
夏,四月,辛巳,突厥可汗默啜復遣使求昏,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天上得果報天男、突厥聖天骨咄祿可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十月)己巳,突厥可汗默啜又遣使求婚,上許以來歲迎公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北庭都護郭虔瓘退敵有功,被委任為涼州刺史、河西諸軍州節度使。
壬寅,以北庭都護郭虔瓘為涼州刺史、河西諸軍州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九月以後,默啜可汗日漸衰老。
突厥可汗默啜衰老,昏虐愈甚。(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其雖仍能協助遮弩打敗其兄長守忠。
(十二月)突騎施可汗守忠之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於其兄,遂叛入突厥,請為鄉導,以伐守忠。默啜遣兵二萬擊守忠,虜之而還。謂遮弩曰:「汝叛其兄,何有於我!」遂並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又能發兵攻打葛邏祿、胡祿屋等西突厥諸部。
(開元三年,公元七一五年)默啜發兵擊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等,屢破之;敕北庭都護湯嘉惠、左散騎常侍解琬等發兵救之。五月,壬辰,敕嘉惠等與葛邏祿、胡祿屋、鼠尼施及定邊道十總管阿史那獻互相應援。(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壬戌,以涼州大總管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僕卿呂延祚、靈州刺史杜賓客副之,以討突厥。(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可是,到了開元四年 (即公元七一六年) 六月,默啜於北擊拔曳固的時候,因恃勝輕敵,被頡質略 (拔曳固部落潰兵) 斬殺。
癸酉,拔曳固斬突厥可汗默啜首來獻。時默啜北擊拔曳固,大破之於獨樂水,恃勝輕歸,不復設備,遇拔曳固迸卒頡質略,自柳林突出,斬之。時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奉使在突厥,頡質略以其首歸之,與偕詣闕,懸其首於廣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默啜死後,拔曳固、回紇、同羅、霫、僕固五部相繼降唐。
拔曳固、回紇、同羅、霫、僕固五部皆來降,置於大武軍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突厥默啜既死,奚、契丹、拔曳固等諸部皆內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突厥不久又發生內鬥,默啜諸子、親信被闕特勒 (骨咄祿之子) 誅殺殆盡,軍、政盡為闕特勒所把持。
默啜之子小可汗立,骨咄祿之子闕特勒擊殺之,及默啜諸子、親信略盡;立其兄左賢王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國人謂之「小殺」。毗伽以國固讓闕特勒,闕特勒不受;乃以為左賢王,專典兵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直至毗伽可汗起用暾欲谷,突厥內部的不穩才有所改善。
突厥部落多離散,毗伽可汗患之,乃召默啜時牙官暾欲谷,以為謀主。暾欲谷年七十餘,多智略,國人信服之,突厥降戶處河曲者,聞毗伽立,多復叛歸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毗伽可汗......欲南入為寇。暾欲谷曰:「唐主英武,民和年豐,未有間隙,不可動也。我眾新集,力尚疲羸,且當息養數年,始可觀變而舉。」毗伽又欲築城,並立寺觀,暾欲谷曰:「不可。突厥人徒稀少,不及唐家百分之一,所以能與為敵者,正以逐水草,居處無常,射獵為業,人皆習武,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唐兵雖多,無所施用。若築城而居,變更舊俗,一朝失利,必為所滅。釋、老之法,教人仁弱,非用武爭勝之術,不可崇也。」毗伽乃止。(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被默啜殺害的突騎施守忠,其部將蘇祿代領其眾,乘默啜被殺,自立為可汗。
突騎施守忠既死,默啜兵還,守忠部將蘇祿鳩集餘眾,為之酋長。蘇祿頗善綏撫,十姓部落稍稍歸之,有眾二十萬,遂據有西方,尋遣使入見。是歲,以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突騎施蘇祿復自立為可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默啜之死,後突厥汗國對唐室的威脅減低,唐室因而得以喘息。
雖然,突厥降戶屢生反叛之心,但為禍之烈已不如前。
并州長史王晙上言:「此屬徒以其國喪亂,故相帥來降;若彼安寧,必復叛去。今置之河曲,此屬桀黠,實難制御,往往不受軍州約束,興兵剽掠;聞其逃者已多與虜聲問往來,通傳委曲。乃是畜養此屬使為間諜,日月滋久,奸詐愈深,窺伺邊隙,將成大患。虜騎南牧,必為內應,來逼軍州,表裡受敵,雖有韓、彭,不能取勝矣。願以秋、冬之交,大集兵眾,諭以利害,給其資糧,徙之內地。二十年外,漸變舊俗,皆成勁兵;雖一時暫勞,然永久安靖。比者守邊將吏及出境使人,多為諛辭,皆非事實,或雲北虜破滅,或雲降戶妥貼,皆欲自衒其功,非能盡忠徇國。願察斯利口,忽忘遠慮。議者必曰:『國家向時已嘗置降戶於河曲,皆獲安寧,今何所疑!』此則事同時異,不可不察。向者頡利既亡,降者無復異心,故得久安無變。今北虜尚存,此屬或畏其威,或懷其惠,或其親屬,豈樂南來!較之彼時,固不侔矣。以臣愚慮,徙之內地,上也;多屯士馬,大為之備,華、夷相參,人勞費廣,次也;正如今日,下也。願審茲三策,擇利而行,縱使因徙逃亡,得者皆為唐有;若留至河冰,恐必有變。」
疏奏,未報;降戶......阿悉爛等果叛。冬,十月,甲辰,命朔方大總管薛訥發兵追討之。王晙引并州兵西濟河,晝夜兼行,追擊叛者,破之,斬獲三千級。
先是,單于副都護張知運悉收降戶兵仗,令渡河而南,降戶怨怒。御史中丞姜晦為巡邊使,降戶訴無弓矢,不得射獵,晦悉還之;降戶得之,遂叛。張知運不設備,與之戰於青剛嶺,為虜所擒,欲送突厥;至綏州境,將軍郭知運以朔方兵邀擊之,大破其眾於黑山呼延谷,虜釋張知運而去。上以張知運喪師,斬之以徇。(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六年 (公元七一八年) 春,正月,辛丑,突厥毗伽可汗來唐求和,後突厥汗國的威脅進一步降低。
春,正月,辛丑,突厥毗伽可汗來請和;許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直至開元八年 (公元七二零年) 年底,朔方大總管王晙打算發動拔悉密、奚、契丹討滅毗伽,唐、後突厥汗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才再度被掀起。
先是,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西發拔悉密,東方奚、契丹,期以今秋掩毗伽牙帳於稽落水上;毗伽聞之,大懼。暾欲谷曰:「不足畏也。拔悉密在北庭,與奚、契丹相去絕遠,勢不相及;朔方兵計亦不能來此。必若能來,俟其垂至,徙牙帳北行三日,唐兵食盡自去矣。且拔悉密輕而好利,得王晙之約,必喜而先至。晙與張嘉貞不相悅,奏請多不相應,必不敢出兵。晙兵不出,拔悉密獨至,擊而取之,勢甚易耳。」(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由於拔悉密孤軍深入,得不到朔方、奚、契丹的支援,拔悉密、唐兵終被突厥大敗。後突厥汗國復振。
既而拔悉密果發兵逼突厥牙帳,而朔方及奚、契丹兵不至,拔悉密懼,引退。毗伽欲擊之,暾欲谷曰:「此屬去家千里,將死戰,未可擊也。不如以兵躡之。」去北庭二百里,暾欲谷分兵間道先圍北庭,因縱兵擊拔悉密,大破之。拔悉密眾潰走,趨北庭,不得入,盡為突厥所虜。(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暾欲谷引兵還,出赤亭,掠涼州羊馬,楊敬述 (案:唐之河西節度使)
遣裨將盧公利、判官元澄將兵邀擊之。暾欲谷謂其眾曰:「吾乘勝而來,敬述出兵,破之必矣。」公利等至刪丹,與暾欲谷遇,唐兵大敗,公利,澄脫身走。毗伽由是大振,盡有默啜之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突厥乘勝入侵甘、涼等州,打敗河西節度使楊敬述 (次年,即開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敬述被削去官爵),劫掠契苾部落而去。唐室聲威因此大損。
辛未,突厥寇甘、涼等州,敗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掠契苾部落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慶幸的是,次年 (即公元七二一年) 二月,丙戌,突厥毗伽可汗再度派遣使者來唐求和。
丙戌,突厥毗伽復使來求和。(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然而,觀乎玄宗賜予毗伽的文書,其不但未有對毗伽可汗表示歉疚,反而怪責毗伽可汗「口和心叛」、「復蹈前跡,掩襲甘、涼,隨遣使人,更來求好」。
上賜書,諭以「曩昔國家與突厥和親,華、夷安逸,甲兵休息;國家買突厥羊馬,突厥受國家繒帛,彼此豐給。自數十年來,不復如舊,正由默啜無信,口和心叛,數出盜兵,寇抄邊鄙,人怨神怒,隕身喪元,吉凶之驗,皆可汗所見。今復蹈前跡,掩襲甘、涼,隨遣使人,更來求好。國家如天之覆,如海之容,但取來情,不追往咎。可汗果有誠心,則共保遐福;不然,無煩使者徒爾往來。若其侵邊,亦有以待。可汗其審圖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當時後突厥汗國已經恢復強大,無復默啜剛死時之不堪,毗伽將對唐室日益不滿,這番心情我們當不難推知。
突騎施 (西突厥別部)
開元五年 (公元七一七年) 以後,突騎施酋長蘇祿趁著部眾漸強,暗生異志。
突騎施酋長左羽林大將軍蘇祿部眾浸強,雖職貢不乏,陰有窺邊之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請求朝廷調動葛邏祿部落的軍隊進攻蘇祿,玄宗不許。
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獻欲發葛邏祿兵擊之,上不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直至湯嘉惠奏報突騎施引大食、吐蕃進犯,謀取四鎮,玄宗才調動葛邏祿部落的軍隊、阿史那獻出戰。
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奏突騎施引大食、吐蕃,謀取四鎮,圍缽換及大石城,已發三姓葛邏祿兵與阿史那獻擊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
開元六年 (公元七一八年) 五月,辛亥,玄宗以突騎施都督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充金方道經略大使。亂事暫且結束。
五月,辛亥,以突騎施都督蘇祿為左羽林大將軍、順國公,充金方道經略大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開元七年 (公元七一九年) 十月,玄宗冊拜突騎施蘇祿為忠順可汗。
壬子,冊拜突騎施蘇祿為忠順可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
十年 (公元七二二年) 十二月,庚子,玄宗更把交河公主 (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的女兒) 嫁予蘇祿。
十二月,庚子,以十姓可汗阿史那懷道女為交河公主,嫁突騎施可汗蘇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