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七十二、徐敬業起兵

睿宗雖然在位,但其只是一傀儡,實際之掌權者為武后。武承嗣乘機請武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武后接納其建議。

武承嗣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后從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裴炎諫阻,反得罪武后。

裴炎諫曰:「太后母臨天下,當示至公,不可私於所親。獨不見呂氏之敗乎!」太后曰:「呂后以權委生者,故及於敗。今吾追尊亡者,何傷乎!」對曰:「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太后不從。己巳,追尊太后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妣為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尉、太原安成王,考士擭為太師、魏定王;祖妣皆為妃。裴炎由是得罪。又作五代祠堂於文水。(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武氏黨羽專橫於朝廷中,令李唐宗室人人自危。適逢李世勣之孫李敬業因事被貶為柳州司馬,李敬猷(敬業之弟)、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杜正倫之侄)、魏思溫等人亦被免官/貶謫。眾人聚集於揚州,各自因失職而心生怨望,其於是以匡復廬陵王為名,密謀作亂。

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盩厔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括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溫嘗為御史,復被黜。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魏思溫為亂事籌謀,其先使自己之黨羽監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另一邊廂,其又令韋超向仲璋告密:「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

思溫為之謀主,使其黨監察御史薛仲璋求奉使江都,令雍州人韋超詣仲璋告變,云「揚州長史陳敬之謀反」。(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仲璋聽到韋超之言,果然信以為真,其於是收敬之繫獄。

仲璋收敬之系獄。(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數日後,李敬業至江都,其矯稱自己乃揚州司馬來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發兵討之」。於是,江都旋即成為李敬業起兵之基地。

居數日,敬業乘傳而至,矯稱揚州司馬來之官,云「奉密旨,以高州酋長馮子猷謀反,發兵討之。」於是開府庫,令士曹參軍李宗臣就錢坊,驅囚徒、工匠數百,授以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敬業在江都得到軍事、經濟支持後,其首先去除可能的障礙。

斬敬之於系所;錄事參軍孫處行拒之,亦斬以徇,僚吏無敢動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再而起一州之兵,將年號恢復為「嗣聖元年」,開匡復府、英公府、揚州大都督府。

遂起一州之兵,復稱嗣聖元年。開三府,一曰匡復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揚州大都督府。(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人亦為敬業所重用。十日之內,敬業竟擁兵十餘萬,聲勢浩大。

敬業自稱匡復府上將,領揚州大都督。以之奇、求仁為左、右長史,宗臣、仲璋為左、右司馬,思溫為軍師,賓王為記室,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敬業又令駱賓王撰寫《討武曌檄》,以收宣傳之效。

移檄州縣,略曰:「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又曰:「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又曰:「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又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又曰:「試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檄文雖是衝著自己而來,但武氏卻沒有大怒,反生出愛才之心。

太后見檄,問曰:「誰所為?」或對曰:「駱賓王。」太后曰:「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題外話,從文學之眼光看,《討武曌檄》確是一篇出色、工整的駢文。全篇主要用四六言寫成,純正而不雜。今引錄原文於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

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復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敬業方面,其求得面貌近似故太子李賢者,其於是以之作為軍隊的「精神領袖」,提升士氣。

敬業求得人貌類故太子賢者,紿眾云:「賢不死,亡在此城中,令吾屬舉兵。」因奉以號令。(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敬業起兵後,楚州司馬李崇福加以響應,獨劉行舉不從。敬業遂派尉遲昭攻盱眙,行舉奮力抵抗。

楚州司馬李崇福帥所部三縣應敬業。盱眙人劉行舉獨據縣不從,敬業遣其將尉遲昭攻盱眙,行舉拒卻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武后於是以行舉為游擊將軍,以其弟行實為楚州刺史。

詔以行舉為游擊將軍,以其弟行實為楚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另一方面,李孝逸被任命為揚州道大總管,領兵三十萬,與將軍李知士、馬敬臣聯合討伐李敬業。

甲申,以左玉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將兵三十萬,以將軍李知士、馬敬臣為之副,以討李敬業。(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敬業陣營不久出現意見分歧。魏思溫建議軍隊直取洛陽,薛仲璋則主張先取常、潤,穩守金陵。

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復為辭,宜帥大眾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不如先取常、潤,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思溫苦苦勸諫,李敬業始終不聽。終於,敬業揮軍攻潤州,江都由唐之奇留守。

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欲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敬業不從,使唐之奇守江都,將兵渡江攻潤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對於敬業之決定,思溫早已看出其必招來敗亡。

思溫謂杜求仁曰:「兵勢合則強,分則弱,敬業不並力渡淮,收山東之眾以取洛陽,敗在眼中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事實上,敬業攻潤州,耗費軍力甚大,因李思文奮力抵抗也。

壬辰,敬業陷潤州,執刺史李思文,以李宗臣代之。思文,敬業之叔父也,知敬業之謀,先遣使間道上變,為敬業所攻,拒守久之,力屈而陷。(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敬業之所作所為,亦非所有人皆能接受。劉延嗣之不降、尹元貞「不屈而死」,正可作為此方面之反映。

思溫請斬以徇,敬業不許,謂思文曰:「叔黨於武氏,宜改姓武。」潤州司馬劉延嗣不降,敬業將斬之,思溫救之,得免,與思文皆囚於獄中。劉延嗣,審禮從父弟也。曲阿令河間尹元貞引兵救潤州,戰敗,為敬業所擒,臨以白刃,不屈而死。(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由於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后,其於是被褫奪國姓「李」,復姓徐氏。其祖父徐世勣之官爵亦被追削,世勣之墳墓更被「發塚斫棺」。

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塚斫棺,復姓徐氏。(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孝逸領兵前來,徐敬業聽聞此消息,旋即自潤州回軍抵抗,屯駐於高郵之下阿溪。其又命徐敬猷進逼淮陰,韋超、尉遲昭屯都梁山。

徐敬業聞李孝逸將至,自潤州回軍拒之,屯高郵之下阿溪;使徐敬猷逼淮陰,別將韋超、尉遲昭屯都梁山。(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孝逸之軍隊初與徐敬業等人接戰,處於下風,孝逸大為恐懼,竟按兵不進。

李孝逸軍至臨淮,偏將雷仁智與敬業戰,不利,孝逸懼,按兵不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後來,魏元忠向孝逸分析利害,孝逸終領兵前進。壬寅,馬敬臣擊斬尉遲昭於都梁山。

監軍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謂孝逸曰:「天下安危,在茲一舉。四方承平日久,忽聞狂狡,注心傾耳以俟其誅。今大軍久留不進,遠近失望,萬一朝廷更命它將以代將軍,將軍何辭以逃逗撓之罪乎!」孝逸乃引軍而前。壬寅,馬敬臣擊斬尉遲昭於都梁山。(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為加快平亂的速度,武后起用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討伐徐敬業。

十一月,辛亥,以左鷹揚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大總管,討敬業。(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李孝逸方面,其聽從魏元忠之建議,派兵先擊韋超,再而進擊徐敬猷。結果,韋超、徐敬猷先後逃遁。

韋超擁眾據都梁山,諸將皆曰:「超憑險自固,士無所施其勇,騎無所展其足;且窮寇死戰,攻之多殺士卒,不如分兵守之,大軍直趣江都,覆其巢穴。」支度使薛克構曰:「超雖據險,其眾非多。今多留兵則前軍勢分,少留兵則終為後患,不如先擊之,其勢必舉,舉都梁,則淮陰、高郵望風瓦解矣。」魏元忠請先擊徐敬猷,諸將曰:「不如先攻敬業,敬業敗,則敬猷不戰自擒矣。若擊敬猷,則敬業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敵也。」元忠曰:「不然。賊之精兵,盡在下阿,烏合而來,利在一決,萬一失利,大事去矣!敬猷出於博徒,不習軍事,其眾單弱,人情易搖,大軍臨之,駐馬可克。敬業雖欲救之,計程必不能及。我克敬猷,乘勝而進,雖有韓、白不能當其鋒矣。今不先取弱者而遽攻其強,非計也。」孝逸從之,引兵擊超,超夜遁;進擊敬猷,敬猷脫身走。(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徐敬業雖擊殺後軍總管蘇孝祥,斬左豹韜衛果毅成三朗。

庚申,敬業勒兵阻溪拒守,後軍總管蘇孝祥夜將五千人,以小舟渡溪先擊之,兵敗,孝祥死,士卒赴溪溺死者過半。左豹韜衛果毅漁陽成三朗為敬業所擒。唐之奇紿其眾曰:「此李孝逸也!」將斬之,三朗大呼曰:「我果毅成三朗,非李將軍也。官軍今大至矣,爾曹破在朝夕。我死,妻子受榮,爾死,妻子籍沒,爾終不及我!」遂斬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但是,孝逸兵至,施以火攻,敬業軍中之士卒多疲倦困乏,陣不能整。終於,敬業大敗,斬首七千級,溺死者不計其數。

孝逸等諸軍繼至,戰數不利。孝逸懼,欲引退,魏元忠與行軍管記劉知柔言於孝逸曰:「風順荻干,此火攻之利。」固請決戰。敬業置陣既久,士卒多疲倦顧望,陣不能整;孝逸進擊之,因風縱火,敬業大敗,斬首七千級,溺死者不可勝紀。(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敬業等逃入江都,攜妻子奔潤州,打算從海路出奔高麗。李孝逸派諸將追截之。

敬業等輕騎走入江都,挈妻子奔潤州,將入海奔高麗;孝逸進屯江都,分遣諸將追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敬業最後因風阻而不能成行,被王那相斬殺。隨著敬業被斬,徐敬猷、駱賓王首先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亦被擒。四人最終被殺。揚、潤、楚三州之亂事,至此得以平息。

乙丑,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將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傳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對於敬業之失敗,唐代史家陳岳曾有如下的評論:

陳岳論曰:敬業苟能用魏思溫之策,直指河、洛,專以匡復為事,縱軍敗身戮,亦忠義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氣,是真為叛逆,不敗何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

陳岳之言確有見地。事實上,觀乎徐敬業、唐之奇等人之起兵原因,其更多是由於「失職怨望,乃謀作亂」,而非真心擁護中宗復位。此確乎是叛逆,而非忠義。

又由於高子貢曾率領鄉里數百人抵抗徐敬猷侵略和州,高子貢因此被拜為朝散大夫、成均助教。

敬業之起也,名敬猷將兵五千,循江西上,略地和州。前弘文館直學士歷陽高子貢帥鄉里數百人拒之,敬猷不能西。以功拜朝散大夫、成均助教。(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