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唐派薛仁貴征西,卻大敗而回之事,我們已經講過。唐兵敗北後,吐蕃之勢力進一步坐大,吐谷渾故地不久更為吐蕃所佔。
(咸亨三年,公元六七二年)二月,庚午,徙吐谷渾於鄯州浩亹水南。吐谷渾畏吐蕃之強,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狹,尋徙靈州,以其部落置安樂州,以可汗諾曷鉢為刺史。吐谷渾故地皆入於吐蕃。(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吐蕃又派大臣仲琮入貢。
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貢,上問以吐蕃風俗,對曰:「吐蕃地薄氣寒,風俗朴魯;然法令嚴整,上下一心,議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上詰以吞滅吐谷渾、敗薛仁貴、寇逼涼州事,對曰:「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上厚賜而遣之。癸未,遣都水使者黃仁素使于吐蕃。(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其實,仲琮表面上是入貢,實際卻是向高宗炫耀吐蕃之強大。高宗向仲琮「詰以吞滅吐谷渾、敗薛仁貴、寇逼涼州事」,這是為了挫仲琮的銳氣。幸好仲琮仍未出言頂撞,只說「臣受命貢獻而已,軍旅之事,非所聞也」。高宗見目的已達,遂「厚賜而遣之」。
高宗雖然在外交場中勝過吐蕃,其軍隊在軍事上仍處於險地。
對於東北的高麗,唐室始終未能罷兵。
(咸亨二年)秋,七月,乙未朔,高侃破高麗餘眾於安市城。(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咸亨三年)十二月,高侃與高麗餘眾戰于白水山,破之。新羅遣兵救高麗,侃擊破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雖然高侃、李謹行屢破高麗兵,但此無疑仍是唐室用兵西北的後顧之憂。
(咸亨四年)閏五月,燕山道總管、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大破高麗叛者於瓠蘆河之西,俘獲數千人,餘眾皆奔新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既有後顧之憂,唐室對於西北事務漸減少直接的干預。咸亨二年(辛未,公元六七一年)四月,其以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安集西突厥五咄陸之眾。
夏,四月,甲申,以西突厥阿史那都支為左驍衛大將軍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陸之眾。(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宗雖曾派蕭嗣業發兵討弓月、疏勒,但兵未至,弓月、疏勒已因懼入朝。
(咸亨四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來降。西突厥興昔亡可汗之世,諸部離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蘇定方之西討也,擒阿悉吉以歸。弓月南結吐蕃,北招咽麵,共攻疏勒,降之。上遣鴻臚卿蕭嗣業發兵討之。嗣業兵未至,弓月懼,與疏勒皆入朝;上赦其罪,遣歸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上元元年(甲戌,公元六七四年)十二月,于闐、波斯兩國的國王又主動來朝。
戊子,于闐王伏闍雄來朝。(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辛卯,波斯王卑路斯來朝。(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我們可以這樣說:由於高麗之問題,唐室對西北邊事漸轉攻為守,化主動為被動。此一新的外交政策下,大唐在西域之地位雖力保不失,但其充量亦只可與吐蕃平分秋色,無復太宗朝「領導群雄」之勢矣。
西北一帶大致如此。返回高麗一邊,新羅曾派兵援助高麗餘眾對抗唐兵。高宗對此大為忿怒,下令以劉仁軌、李弼、李謹行等人出兵攻打新羅。
(上元元年)春,正月,壬午,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發兵討新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劉仁軌於咸亨三年十二月被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
癸卯,以左庶子劉仁軌同中書門下三品。(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當時,新羅王金法敏既招納高麗叛眾,又據守百濟故地,和唐室對抗。高宗大怒,下詔削去法敏官爵,改立其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金仁問在京師為新羅王,使之返國。
時新羅王法敏既納高麗叛眾,又據百濟故地,使人守之。上大怒,詔削法敏官爵;其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仁問在京師,立以為新羅王,使歸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上元二年(乙亥,公元六七五年),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於七重城。其又令靺鞨渡海,侵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多。
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略新羅之南境,斬獲甚眾。(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仁軌領兵返國。高宗遂詔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駐於新羅之買肖城。在李謹行指揮下,唐兵三戰皆捷,新羅遂遣使入貢、謝罪,高宗赦法敏之罪,並復其官爵。
仁軌引兵還。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屯新羅之買肖城以經略之,三戰皆捷,新羅乃遣使入貢,且謝罪;上赦之,復新羅王法敏官爵。(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至於金仁問,則被改封為臨海郡公。
金仁問中道而還,改封臨海郡公。(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順帶一提,李謹行乃靺鞨人,酋帥突地稽之子。由其被高宗重用,可見唐室重用胡將之特色。
謹行,靺鞨人突地稽之子也,武力絕人,為眾夷所憚。(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