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拳亂結束後慈禧重用袁世凱推行新政

許指嚴《十葉野聞》第二冊<端王與溥俊>提到:

拳匪之亂,實根於戊戌政變之反動力,而為之樞紐者,則端王與大阿哥溥俊是也。

的確,政變前,慈禧採取務實路線,重用辦事幹練的官員 (如榮祿、李鴻章等),默許現代化改革的進行。惟政變發生後,慈禧對光緒大失所望,連帶不信任提倡新政的官員,轉為信賴滿洲宗室親王。保守排外取而代之,結果導致拳亂發生。

不過,滿洲宗室親王,特別是端王載漪,跟慈禧是否完全無矛盾,從不同的筆記、野史記載看來,答案是否定的。<端王與溥俊>:

溥俊頑呆肖其父,慈禧篤愛之。不樂讀書,惟時與內監為嬉戲。及拳匪禍起,尤狂妄附和其父。對於光緒帝傲慢無禮。以帝好讀外國文字也,大呼帝為「鬼子徒弟」。太后聞之怒甚,立命將大阿哥抽二十鞭。

端王知之,大恨。翌日,率拳匪數十人呼噪入宮,找尋二毛子。

至寧壽宮門,太后尚未起。端王等大呼:「請皇帝出來,皇帝是洋鬼子的朋友。」其時端王粗莽之狀,甚可駭異。聲為太后所聞,正問訊間,又聞群呼:「殺洋鬼子徒弟。」太后急走出立階上,諸王公及拳民聚於下。太后大怒,斥端王曰:「爾即自為皇帝乎?胡鬧至此,亦復成何體制?爾當知乘此國事紛亂,即謂可任意攫取?此大誤矣。速去毋圂。帝位廢立與否,惟予有權。爾若依爾子為儲貳,遂肆行無忌,不知予可立即可廢。爾不自量,予頃刻即可廢之。爾速領此等人出走。苟不奉旨,不得入也。爾知罪,速叩首請罪而去。」端王大懼,叩首不已。

值得留意是徐珂《清稗類鈔》也能找到端王僭越矯詔的資訊:

一日,端瀾進宮,請諭飭拳民先殺使館洋人,再殺其餘,余卻其請。端謂事急不能再延,拳已備明日攻使館。余怒,令監逐出。端臨行,言:『我當代發諭旨,不問爾之願否。』既出,即矯詔行事。於是遂死無數生靈。(《宮闈類孝欽后自述》)

儘管按照近人陳學然分析,這些記載極有可能是李鴻章等人汲汲於為慈禧開脫罪責而偽造,要之,西逃長安後,慈禧確實軟化對新政排斥的立場,《清稗類鈔.諫諍類.七御史一日七奏》:

光緒庚子西巡,孝欽后與德宗下詔罪己,實出榮祿之意,樊增祥為之起草者也。朝臣稍稍趨行在,每召見,孝欽必哭,群臣條奏自強之計,多所采納。迨辛丑回鑾後,驚塵既定,陳大計者多束之閣矣。

慈禧回京故態復萌云云,在《類鈔》另一些文字中被證明是失實的。《清稗類鈔.考試類.廢科舉》:

自日俄戰役告終,日本遣外相小村壽太郎至我國議約,朝命袁世凱與議。乃密陳孝欽后,謂宜乘日俄之憊,亟變法以圖強。孝欽韙之。時端忠愍公方為湖南巡撫,入覲,倡廢除科舉制,孝欽遂下詔廢科舉,設學堂,時光緒乙巳七月也。蓋鄉、會試及各省歲科生童考試,至是均一體停罷矣。

日俄戰爭結束於 1905 年,慈禧死於 1908 年,三年間,慈禧非常倚重和信任袁世凱 (以之為直隸總督,未幾擔任軍機大臣。袁為榮祿門生,榮祿 1903 年去世,慈禧重用袁世凱,不排除跟榮祿有關),袁主張變法圖強,慈禧沒有反對,甚至在她任內,科舉被廢,設新式學堂。她怎會是排外拒變?

《清稗類鈔.爵秩類.一尚兩侍之新官制》:

至改官制之動機,則本於五大臣之出洋考察憲政,其事在乙巳,實發議於袁世凱……

丙午夏,五大臣陸續還朝,始議立憲,先以改革官制為入手辦法。孝欽后頗猶豫,周樹模慫載澤具摺,再三請,謂必立憲始可救亡,始可保全皇室及滿族,孝欽乃召直督袁世凱入京與議。當是時,鐵良在軍機,恐新制行,不能兼領,失權利,奮力與袁抗,每會議,惟具奏請旨。孝欽惑於鐵,輒留中。會百熙入對,孝欽詢以立憲利弊,輒侃侃陳之,孝欽傾聽動容,始決議改定官制……

當會議官制時,端方力持改革議,鐵陰請孝欽簡端督兩江,且擬旨,江南地方重要,令即赴任。袁知鐵意,自請入對,面奏孝欽,請暫留端議官制,謂彼初自海外歸,應留備諮詢。鐵謂江南事急,竟促之赴任。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啟動官制改革,亦是慈禧聽從袁世凱、端方等意見後進行。謂慈禧回京便把群臣自強之計束之高閣,絕非事實。

鐵良這個人需要留意,他後來在宣統朝獲得攝政王載灃信任,奪袁世凱兵權。袁世凱、奕劻則依附慈禧親姪女隆裕太后以自保。兩派鬥爭,禍根早種在慈禧離世前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