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劉邦呂雉早年身世及經歷考 (兼論呂澤)

前言

關於劉邦、呂雉的身世及早年經歷,受限於《史記》、《漢書》,學者往往一筆帶過,或索性避而不談。即使勉力探尋,各家說法不同,僅就劉邦為何國人,已分魏國、楚國兩派,遑論其他。

本文之作,是要在現存文獻史料的基礎上,再往裡挖深一層。雖不無推測,但盡量以史料為根據,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全文分五部份:

(1) 論證劉邦是魏國人;

(2) 分析呂雉一家的出身;

(3) 推測劉、呂二人生卒及成婚年;

(4) 談呂雉兄長呂澤的角色及貢獻;

(5) 總結。

劉邦是魏國人

要了解劉邦在秦統一前屬於哪個國家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是很好的切入點:

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張耳嘗亡命游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張耳,乃謂女曰:「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女聽,乃卒為請決,嫁之張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陳餘者,亦大梁人也,好儒術,數游趙苦陘。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秦之滅大梁也,張耳家外黃。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

大梁人張耳年少時是魏國信陵君的門下食客。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域形勢一》:

至惠王徙大梁今開封府,因稱梁。

由此可見從魏惠王開始,大梁已是魏國的首都,至滅亡而未改。《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魏公子毋忌」即信陵君無忌。信陵君為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秦國乘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全賴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才得以解圍,趙國不至被滅。惟此事令魏安釐王與他關係變差,信陵君一度留趙,以免衝突。值得注意是,信陵君在,憑藉其待人仁厚,禮賢下士,門下食客眾多,竟令諸國不敢對魏國展開軍事行動。及至其死,秦國馬上派蒙驁攻魏,大梁終被水淹 (《資治通鑑・卷七》:「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魏國因此滅亡。

張耳作為信陵君門客,聲名廣為流傳,人人稱其賢。從何得知?外黃縣富戶美女嫌棄自己丈夫沒本事,向父親門客求助,希望物識合適對象改嫁,門客竟知張耳,並予以推薦:「必欲求賢夫,從張耳」。倘若張耳名聲不響,門客必無如斯舉動。

張耳娶外黃縣富戶美女為妻,美女一家竟無條件將家財獻給張耳,讓張耳有本錢招攬四方才德之士為門下食客。尤其甚者,同為大梁人的陳餘,因「好儒術」,與張耳成為刎頸之交,他也娶富人公乘氏之女為妻。

這段記載非常重要。有錢人家利用聯婚方式結交名士 / 門客,在財政上給予全力支持,以讓女婿建立功業,繼而從中分一杯羹,享有政治權力,本為魏國晚年之常態。單父人呂公為魏國人,他相中劉邦,將女兒呂雉許配給他,再給予經濟支持,放在張耳陳餘娶富戶女為妻一歷史脈絡下,即可得善解。

張耳延攬門客的同時,任職魏國外黃縣令。劉邦這個時候為平民,曾屢次跟從張耳出遊,作客數個月,期間歷經魏國被滅。他的活動範圍必在魏國境內。東漢荀悅《前漢紀・高祖皇帝紀一》:

當戰國時,劉氏徙於魏,遷於沛之豐邑,處中陽里,而高祖興焉。

南朝宋人裴駰《史記集解・卷八》:

劉氏隨魏徙大梁,移在豐,居中陽里。

唐人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三》:

劉氏隨魏徙大梁後,居豐。

劉邦先祖於戰國時期徙至魏國,遷於「沛之豐邑」,劉邦是魏國人自不待言。要之,「沛之豐邑」於戰國時當屬魏國領土。

一個旁證是,劉邦對信陵君特別地尊敬,《史記・魏公子列傳》: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為信陵君設祠供奉,如果劉邦不是魏國人,怎會有這樣的做法?

在張耳好名聲加持下,劉邦在魏國的名聲必不甚差,呂公相中劉邦,豈純粹因其有顯貴之相?

呂公出身背景,以及將愛女許配劉邦的原因

呂公,《史記・高祖本紀》稱他是「單父人」,《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山東三》:

單父城在今城南半里。春秋時魯邑也。宓子賤、巫馬期,皆嘗為邑宰。秦置單父縣,屬碭郡。呂后父呂公,單父人也。

魯國是周公旦及其子伯禽的封國,首都在曲阜,儒家創派祖師孔子,即為魯國人。單父是魯國的城邑,其有深厚的儒家禮樂文化,可想而知。宓子賤是孔子得意門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至於巫馬期,《韓詩外傳・卷二》:

子路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虞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子路與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之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子路心慚,故負薪先歸。孔子曰:「由來,何為偕出而先返也?」子路曰:「向也,由與巫馬期薪於韞丘之下,陳之富人有處師氏者,脂車百乘,觴於韞丘之上,由謂巫馬期曰:『使子無忘子之所知,亦無進子之所能,得此富,終身無復見夫子,子為之乎?』巫馬期喟然仰天而嘆,闟然投鎌於地,曰:『吾嘗聞夫子:勇士不忘喪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溝壑。子不知予與?試予與?意者,其志與?』由也心慚,故先負薪歸。」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見於《孟子・萬章下》。巫馬期援引此語,足證他是儒門信徒。呂公出身於這麼一個地方,其好儒術,不難想像。

張耳與陳餘結交,是因為陳餘「好儒術」。呂公尚儒,他不可能對張耳、陳餘的名士團體一無所知,劉邦與張耳交好,呂公自然也留意到劉邦。

司馬貞《史記索隱・卷三》引《相經》:

魏人呂公,名文,字叔平也。

清楚指出呂公是魏國人。《史記・高祖本紀》: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後。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如上文所言,「沛之豐邑」原本是魏國領土,聚集有不少魏國遺民。呂公避仇家而走沛縣,其仇家極有可能是秦朝官府或支持現政權的人,他則希望團結魏國舊有勢力以對抗。

呂公與沛縣縣令友善,且有面子請得沛中豪傑、官吏出席飲宴,這自然和他的魏國人身份有密切關係。而且,他並非普通平民,實為有錢富戶 (「隨禮帶滿一千錢,坐到堂上;不滿一千錢,坐到堂下」的安排,旨在分流、篩選,方便呂公結交當地有經濟實力者),豪傑、官吏更要尊重他三分。

劉邦身上不帶一分錢出席宴會,神態又傲慢,此已令呂公覺其異於常人 (當時出席者基本上都畢恭畢敬)。至蕭何稱此人為「劉季」,以呂公見多識廣,怎會不知他就是當年張耳的知心好友?「多大言,少成事」不是問題,最要緊是眼下這個人乃一珍貴的奇貨。基於魏國舊日聯姻慣例,呂公於是不顧妻子呂媼反對,決意將女兒嫁給劉邦,好讓日後呂家能在劉邦建功立業的過程中有所發展。

從「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沛令善公,求之不與」,可見呂雉一直有人提親 (包括沛縣縣令),為呂公所拒絕。呂雉嫁劉邦後,誕下劉盈 (即後來的漢惠帝) 及魯元公主。其中魯元公主日後嫁張耳之子張敖為妻,可見劉邦、張耳關係非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謚為景王。子敖嗣立為趙王。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趙王敖后。

順帶一提,劉邦未娶呂雉之前,有一異性伴侶曹氏,曹氏為其誕下一私生子,即劉肥。《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齊悼惠王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

有學者揣測曹氏與劉邦一重臣曹參同族 (曹參在天下大定後,被派到齊國給劉肥做相國),一度與劉邦共同生活,卻因呂雉及其家族的出現,被迫與劉邦斷了姻緣。是否屬實,史書未有記載 (不過,東漢光武帝有娶郭聖通取代原配陰麗華以爭取河北大族支持的做法,曹氏與劉邦的關係,不排除也是如此)。

對劉邦、呂雉出生及成婚年份的推測

關於劉邦出生年份,《史記集解・卷八》在「秦二世元年」後引徐廣曰:

髙祖時年四十八。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 209 年,向前追溯,則劉邦出生於公元前 257 年。

然而,唐人顏師古注《漢書》,引西晉人臣瓚曰:

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壽五十三。

劉邦死於公元前 195 年,按顏氏所引說法上推,其該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

信陵君死於公元前 243 年,若劉邦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他大概只能從後人口耳相傳得知信陵君生前事跡,雖不無震撼,卻不至於為之設祠供奉。願意在得天下後仍為信陵君設祠,信陵君對劉邦生命的影響必定是相當巨大,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人生有與信陵君重疊者,甚至乎他曾親眼見過信陵君,若劉邦在公元前 257 年出生,信陵君死時,他 14 歲,一切便來得合理。

另劉邦與張耳結識,是在魏國滅亡前,即公元前 225 年。若劉邦在公元前 248 年出生,張耳堂堂魏國名士,難道願意花時間與未成年的稚子深交?反而劉邦在公元前 257 年出生,將近三十而立,又有自己見地,二人深入交流、互相欣賞得以可能。據此可知顏師古引臣瓚說法不太妥當,公元前 257 年乃劉邦出生年份。

《漢書・惠帝紀》有

帝年五歲,高祖初為漢王。

《史記・項羽本紀》將「故立沛公為漢王」繫於漢元年,即公元前 206 年。換言之,惠帝出生年為公元前 211 年。

魯元公主為惠帝姊,見《漢書・高后紀》:

惠帝即位,尊呂后為太后。太后立帝姊魯元公主女為皇后。

她的出生年早於公元前 211 年,可以推知。有趣的是,她和張敖所生的女兒,竟被立為惠帝皇后,司馬光《資治通鑑・卷十二》:

冬,十月,立皇后張氏。后,帝姊魯元公主女也,太后欲為重親,故以配帝。

《通鑑》將此事繫於惠帝四年,即公元前 191 年。按照周朝以來禮節「女子十五許嫁」(杜佑《通典》引《春秋穀梁傳》語) 推測,惠帝皇后的出生年大約為公元前 206 年。這個年份,極有可能就是張敖與魯元公主成婚之年。再沿「女子十五許嫁」上推,則魯元公主出生年約在公元前 221 年 (秦公元前 221 年滅齊國統一),她比劉盈大至少十歲。

公元前 221 年亦為呂雉與劉邦成婚之年。沿這年上推,有見於呂公多次拒絕提親,呂雉嫁劉邦時,年紀應該較大,假設為 20 歲,則呂雉出生年當約在公元前 241 年,與劉邦相差十六年。

今再將劉邦、呂雉、惠帝、魯元公主的出生及成婚年列表如下:

 出生年份成婚年份
劉邦公元前 257 年公元前 221 年
呂雉公元前 241 年公元前 221 年
魯元公主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
劉盈公元前 211 年公元前 191 年

必須指出,受限於史籍記載疏略,年份只是約略推測,不代表絕對真實準確。

呂澤是諸呂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

呂公之子、呂雉兄長呂澤,在劉邦得天下的過程中,擔崗重要角色。《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周呂侯 (劉邦稱帝後,呂澤因功被封為周呂侯) 事跡:

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為侯。還定三秦,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復發兵佐高祖定天下,功侯。

且說劉邦採用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章邯急忙調動軍隊迎擊,卻被漢軍打敗。章邯領兵逃到廢丘,韓信引水灌廢丘,結果廢丘投降,章邯自殺。隨著司馬欣、董翳投降,劉邦控制陝西,史稱「還定三秦」。

項羽率兵鎮壓田榮反叛,導致彭城空虛,劉邦見機不可失,遂統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佔彭城。項羽得知彭城失陷,自己親率三萬精兵南下,殺漢軍一個措手不及。漢軍潰敗,自相踐踏,被殲十餘萬人。楚軍收復彭城,仍窮追不捨,至睢水,漢軍被逼入河中,淹死十餘萬人,「睢水為之不流」。劉邦一度要拋棄父母妻兒才能逃走活命。

從大勝至大敗,再到重新恢復,呂澤一直參與其中,支持著劉邦,足見其地位重要。值得留意是,彭城大敗後,劉邦前往與呂澤的部隊會合,呂澤「佐高祖定天下」,這位大舅於劉邦實有再造之功。

呂澤死後,獲追封「悼武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陽都侯丁復:

以趙將從起鄴,至霸上,為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別降翟王,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

東武侯郭蒙:

以戶衛。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杠里,楊熊軍曲遇,入漢,為越。將軍,定三秦,以都尉堅守敖倉,為將軍,破籍軍,功侯,二千戶。

曲城侯蟲達:

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為將軍,擊燕、代,拔之。

三人都在呂澤麾下,有相當顯著的功績。龍且是項羽一員猛將,丁復有份將他除掉。敖倉「藏粟甚多」(酈食其語),郭蒙「堅守敖倉」,等同保障了漢軍的糧食供應及補給。蟲達之外,據《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一河陵侯郭亭:

從起單父,以塞路入漢,還定三秦,屬周呂侯,以都尉擊項籍,功侯。

還有一博成侯馮無擇:

以悼武王郎中從高祖起豐,攻雍,共擊項籍,力戰,奉悼武王出滎陽,侯。

亦有份破項羽軍。少了這些人幫忙,劉邦未必能擊敗項羽。

劉邦寵愛戚夫人,欲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呂雉要保住兒子劉盈的性命及太子之位,靠的是呂澤。《史記留侯世家》: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於是呂后令呂澤使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漢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將,往擊之。四人相謂曰:「凡來者,將以存太子。太子將兵,事危矣。」乃說建成侯曰:「太子將兵,有功則位不益太子;無功還,則從此受禍矣。且太子所與俱諸將,皆嘗與上定天下梟將也,今使太子將之,此無異使羊將狼也,皆不肯為盡力,其無功必矣。臣聞『母愛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趙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終不使不肖子居愛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請呂后承間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今諸將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將此屬,無異使羊將狼,莫肯為用,且使布聞之,則鼓行而西耳。上雖病,彊載輜車,臥而護之,諸將不敢不盡力。上雖苦,為妻子自彊。』」於是呂澤立夜見呂后,呂后承間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豎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於是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彊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彊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大體呂澤以彪炳戰功威懾群臣,扮演著呂后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呂后死,被清除的諸呂集團,許多和呂澤有關係。《資治通鑑・卷十三》:

朱虛侯曰:「所患獨呂產;今已誅,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諸呂男女,無少長皆斬之。辛酉,捕斬呂祿而笞殺呂𡡓,使人誅燕王呂通而廢魯王張偃。

呂產是呂台之弟,呂台父親即呂澤,換句話說,呂產是呂澤的少子。呂祿父親是呂釋之,呂釋之是呂澤的弟弟。呂通是呂澤的孫子 (詳見《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稱呂澤是諸呂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絕非失實。

諸呂之亂平息後,呂澤的功勞及地位被淡化,是後話了。

總結

郭沫若<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提到,呂公一家可能是秦相呂不韋的後裔:

據《史記・高祖紀》,呂后之父,「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焉」。單父在漢為河內郡山陽縣 (今河南修武縣),與呂不韋所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在秦同屬三川郡。漢初之河南洛陽郡僅為三川郡之一部分,其「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漢書・地理志》),僅及呂氏戶口之一半而已。故呂后父呂公可能是呂不韋的族人。即使毫無族姓關係,呂后黨人為使其稱制臨朝的合理化,亦宜認呂不韋為其族祖,秦始皇為其族父,這樣便可對劉氏黨人說:天下本是我呂家的天下,你劉家還是從我呂家奪去的。我這自然也只是一種揣測,尚無直接證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斷言: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的話,確實是莫須有的事。

但這只是一個推測,未有史籍記載支持 (呂不韋相中異人而給予支持,成就異人為秦王,確與呂公相中劉邦而給予支持有相似,同為奇貨可居)。

另外,李開元講早年劉邦,說:

劉邦生於公元前 256 年,死於公元前 195 年,一共活了 62 歲。以前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劉邦實際上是在戰國時代生活了 35 年,而在秦帝國的時代他只生活了 15 年,最後的 12 年就創建了漢帝國。所以在他最後的 12 年之初,就是他起兵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快 50 歲的人。我們就想一想,一個像我們自己這樣的人,35 歲以前你的人格、你的思想都已定型。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劉邦的思想、風格,基本上都是在戰國時代定下來的。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 259 年,漢高祖生於公元前 256 年,他們之間只有 3 歲的年齡差。從這個年代的小小的整理,就發現一個大的問題,秦始皇只活了 50 歲,劉邦活了 62 歲,就是說,他們實際上在同一個天空下生活了 47 年,這兩個人完全是一個同時代的人!一個成為皇帝,一個是下面的小吏,秦始皇對劉邦其人完全沒有印象,根本不知道他;可是,劉邦一直是在秦始皇統治下生活的,秦始皇對他一生影響非常大。

劉邦他從成年以後到 37 歲,他的歷史就是遊俠的歷史……他心中當時最高的境界,就是戰國時代的信陵君,那個有名的魏國公子,門客幾千人,劉邦以前最敬仰人物就是這個人。從哪裡可以看得出來?劉邦成功取得天下以後,每次他到大樑,就是到信陵君家鄉的時候一定要祭拜他,而劉邦臨死那一年,他又去了,還給信陵君專門設了守墓的五戶人家。還有就是劉邦後來一直把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帶在身邊。他年輕時代的偶像就是信陵君。(<遊俠劉邦如何成就帝業>)

有史料根據,基本上可信,但也不乏推想、揣測的成分。他以劉邦為楚國人,尤其與歷朝史籍所記不符。

總之,據筆者愚見,劉邦是魏國人,年少見識過信陵君的風采,亦與信陵君門客張耳交好,有名聲。同為魏國人的呂公,好儒術,知悉劉邦其人及張耳陳餘集團。因得罪秦朝親貴,遂入原屬魏國領土的沛縣招兵買馬,好作對抗,機緣巧合遇上劉邦,於是二話不說,按昔時魏國舊俗,將愛女呂雉許配給他,並在財政上全力給予支援。劉邦有岳父給予大量資金,還有大舅呂澤在軍事上襄助,結果順利擊敗項羽,取得天下。呂氏也順理成章一躍而為西漢王朝顯赫的外戚集團,直至諸呂之亂被平定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