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中後期,經濟狀況出現了新變化,昔日流弊大有死灰復燃的趨勢。
這裡有兩個人的政論值得注意,一是仲長統的《昌言》,一是王符的《潛夫論》。
據《後漢書》記載,「獻帝遜位之歲,統卒,時年四十一」,獻帝於公元 220 年將帝位禪讓給曹丕,由此逆推,則仲長統生於公元 179 年,即靈帝光和二年。
《昌言》<損益篇>有以下的話:
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
「豪人」指有錢有勢的人,即土豪地主。「貨殖」指商業活動。地主們藉經商竟可令住所遍佈,兼併無數田地,「抑商」於此似乎消聲匿跡,取而代之是商業活動過度熾熱。商業成就了一群財主,他們在地方上有影響力,激化土地兼併。另一邊廂,農業自然乏人問津,而陷於困窘。
仲長統又說:
今欲張太平之紀綱,立至化之基趾,齊民財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非井田實莫由也……限夫田以斷并兼……
此完全是走西漢「限民名田」的舊路,背後則針對嚴重的土地兼併而發,此和光武年間的狀況已不可同日而語。
王符「自和、安之後,世務游宦,當塗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譏當時失得,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潛夫論》所記,當為和帝、安帝 (較桓靈二帝為前) 前後的社會經濟狀況。
<浮侈篇>:
今舉俗捨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今察洛陽,資末業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什於末業。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天下百郡千縣,巿邑萬數,類皆如此。
據此,章帝以後,重商輕農已成主流。商人四出奔走,買賣貨物,自己卻無產出。有產出的為農夫,但從事農業生產者越來越少。王符憂慮情況持續會令國家陷入缺糧,老百姓飽受飢餓,這是有遠見的。還有,不只首都洛陽,「天下百郡千縣,巿邑萬數,類皆如此」,全國高度推崇商業,結果滋長奢侈浪費的社會風俗。
今京師貴戚,衣服飲食,車輿廬第,奢過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僕妾,皆服文組彩牒,錦繡綺紈,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犀象珠玉,虎魄輂瑁,石山隱飾,金銀錯鏤,窮極麗靡,轉相誇宛。其嫁娶者,車軿數里,緹帷竟道,騎奴侍童,夾轂並引。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其不逮,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業。
西晉石崇、王愷鬥富,其實有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兩漢的奢侈風。商業壓倒農業,加上土地兼併被默許,導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富人講究物欲享受,貧苦大眾則吃一餐飯、穿一件衣都不容易,最明顯莫如<東門行>「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黃巾之亂的爆發,跟東漢貧富懸殊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