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八十年代前途談判無香港代表與《基本法》存廢爭議

八十年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全程並無香港人代表參與,當時有種說法,認為把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猶如「盲婚啞嫁」。鍾士元上京見鄧小平後接受訪問,說:「他開首就說你們在香港知道,英國政府是怎樣和我們討論的,無論如何,都是中英兩國之間的事。所謂『三腳櫈』不存在,只有『兩腳櫈』,香港不應插嘴。當時我暗想,那不是等於盲婚嗎?男女雙方父母討論婚姻事宜,香港就無權參與,但又不敢說出來反駁,自己心裡很不高興。」

鍾士元一度和李鵬飛、鄧蓮如等赴英表達港人訴求,同樣不得要領。《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以及後來《基本法》起草,更多是中英兩國在談判桌較勁的結果,而非香港人真正意願。據 1982 年 4 月 7 日《南華早報》刊登革新會民調顯示,93% 香港人盼維持英治。又同年 8 月 13 日《明報》刊登香港觀察社民調顯示,逾八成港人盼維持現狀,六成多願意接受英國代管,贊成獨立三成多。至 1983 年 4 月,大專同學社會研究小組民調顯示,近半人仍盼維持現狀,卻感現實難以維持,故轉向「港人治港」或「英人代管」。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不是香港人一個樂意看見的選項。

八九六四後,中共視香港為支持反革命動亂的橋頭堡,兩名《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司徒華和李柱銘,同時是支聯會負責人,加上趙紫陽開明派系倒台,強硬派取而代之,最後通過的《基本法》版本,實際較之前版本收得更緊,而香港人不容置喙則一以貫之。

假如《基本法》是香港的「小憲法」,其必須獲得香港人全體民意授權。又《基本法》該容許香港人斟酌修訂個別條文,而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2016 年以後出現的《基本法》修改乃至存廢爭議,應置於上述歷史脈絡下被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