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 30 前身是 16A,1948 年 12 月 11 日投入服務,屬戰後開辦的路線。
16A 最初來往佐敦道碼頭和荃灣大光明戲院。佐敦道碼頭 1933 年 3 月 6 日啟用以來,一直提供九龍至港島 (中環、灣仔) 的客輪及汽車渡輪服務,那時地鐵尚未出現,佐敦道碼頭的角色更見重要。碼頭旁邊設有巴士總站,16A 是其中一條以碼頭為終點站的巴士路線。
16A 在荃灣接駁港島的交通上發揮關鍵作用,其客源之多可想而知,亦見當時荃灣人有不少須遠赴港島工作,反映港島實為香港的經濟重心。
1951 年,16A 總站延長至荃灣西約,同時加開輔助線 16B。「荃灣西約」介乎油柑頭至柴灣角的青山公路一帶,柴灣角在 1960 年代荃灣填海以後,逐步發展成為工業區,稱柴灣角工業區。區內有許多工業大廈,員工上下班要有交通工具代步,16A 於是有角色。1960 年 12 月 1 日,九巴增派雙層巴士行走,由此可見當時乘搭人數之多。
六七暴動期間,16A 停駛,1970 年 7 月 27 日,16A 才重新投入服務,但路線縮短至荃灣碼頭。1973 年 7 月 16 日,九巴路線重組,16A 改稱 30。
麥理浩出任港督,銳意發展新界,1975 年,荔景邨入伙,1978 年 3 月 6日,30 開始了服務荔景山區的時代。儘管 46B (荔景山至荃灣碼頭) 的出現令 30 一度撤出荔景山,1983 年 30 再次繞經荔景。
在前一年,即 1982 年 5 月 16 日,30 荃灣終點站發生變動,延長至柴灣角 (西)。柴灣角 (西) 其實即今天的荃威花園。荃威花園 1978 至 1981 年落成並入伙,終點站變更反映 30 開始服務荃威居民往返荃灣市區及九龍。
1989 年 2 月 27 日,30 的特快線 30X 投入服務,來往荃威花園及黃埔花園,為唯一直接往返荃灣及紅磡的巴士路線。此一安排自然是配合 1985 至 1991 年黃埔花園的落成而設。
1991 年 10 月 3 日,30 配合 30X 提升至全日服務,九龍終點站縮短至長沙灣,1992 年 9 月 13 日遷往長沙灣廣場。九十年代初,隨著海底隧道及地鐵通車,佐敦道碼頭的過海渡輪服務作用大減,汽車渡輪業務於 1994 年 1 月 6 日首先停航,碼頭後來更在 1996 年 2 月 1 日停用。30 不再以佐敦道碼頭為終點站,多少反映碼頭角色功能已不復往昔。與此同時,1989 至1992 年,長沙灣廣場第一、二期次第落成,這是長沙灣一個新商場及寫字樓。以此為終點站,反映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已轉向商業白領主導的時代。
1994 年 3 月 21 日,配合 46A (麗瑤至荃灣碼頭) 永久停駛,30 繞經麗瑤及葵芳,使荔景、祖堯來往荃灣的車程被加長。由於荃灣出長沙灣有多種交通選擇,30 營運狀況開始不佳,班次亦漸告疏落,直至現在。
總括而言,30 見證香港從工業邁向商業,也見證公私營房屋的迅速發展,以及渡輪服務的式微,是揭示香港歷史變遷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