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何用畏懼遊行

遊行不是唯一、最有效的表達訴求的方式,卻是其中一種有效向政府反映訴求的手段。政府官員不會上網看時評節目,聽諷刺時弊的歌曲,卻會收到遊行過後那封請願信,還有電視、報紙會讓他們看到遊行隊伍的口號、標語,以及參與遊行的人數。若多人參與遊行,而遊行標語是集中反對某項政策,或爭取某項福利,此對官員來說是很好的改善施政的訊號 (signal)。將遊行的功能淡化,甚至取消遊行,極容易滋生猛於虎的苛政,人民要麼逆來順受,要麼激烈反抗,兩者皆對社會無益。

誠然,統治階層不想遊行出現,亦有其因由。他們害怕有人借助遊行累積人氣,使矛盾升溫,釀成大規模的暴力衝突。然而,與其「斬腳趾避沙蟲」,何不從根源上解決矛盾、化解矛盾?不談政制,就經濟民生論,貧富懸殊、無法上車,稍為對正下藥,矛盾便消解。近年特首李家超提出興建「簡約公屋」,他說:「對急切希望離開『劏房』的人來說,就算早一天、兩天、三天都希望盡早離開,有這樣的心情,所以大家設計出『簡約公屋』。目的是讓上樓時間不要無期」,急市民所急,做實事,矛盾不是緩和而民望回升嗎?又陳茂波的電子消費劵也得到不少市民好評,「有好過冇丫」。汲汲於防洪,不如有理有節地疏導洪水,矛盾解開了,遊行又有何可怕?

沒有遊行,猶如自由市場沒了價格信號,官員不知老百姓需要,很容易船撞冰山,車毀人亡。遊行是其中一種方法,尚有其他許多的,但說到直接、有力、清晰,仍非遊行莫屬。還有,很多情況下,遊行有助老百姓消減怨氣,回歸理性討論問題。信遞過了、口號喊過了,他們覺得做了份內事,就會回家休息。留下和你對抗到底,畢竟佔少數,人民難道沒有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