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淺談林毓生

林毓生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便自覺追隨殷海光,認為堅持個人自由與憲政民主方是中華民族唯一的出路。攻讀博士時,受海耶克指導,尤其對西方自由主義如何建基於法治與「自發秩序」有深刻認識。林毓生不只引介或演繹海耶克的思想,更嘗試把海氏及其他西方思想家有關自由民主的言說,與中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作有機結合。「創造性轉化」的提出,正是希望透過保存傳統內部的優美質素,使之逐漸妥適地轉為建設本土自由民主的有利資源,進而成為重建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礎。

《中國意識的危機》是林毓生的代表作之一,此書的副題是「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顧名思義,它是要對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起源和性質作一番深入的研究。林氏覺得,對傳統一面倒否定實無必要,人們可以抨擊所覺察出的傳統中有害的部分,而不必然要全盤地譴責過去。須知道,某一傳統內的轉變潛力是巨大的,只要在有利的歷史條件下,該傳統的某些符號和價值,經過重塑和轉化,即可提供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還可以在變遷的過程中保留文化認同的意義。

除了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林氏還強調「個人應當做目的,不可當作手段;個人的自主和獨立,源自個人本身價值的體認」,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問題是「藉它 (西方個人主義的思想與價值) 來支援並辯解反傳統運動」,令自由主義受到了曲解。康德「人是目的」的理念始終未在中國植根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林毓生於 2022 年 11 月 22 日在美國去世,最近丘慧芬《自由的追尋:林毓生的思想與生命》出版,我們或可藉這個機會,深入認識一代自由主義者的學思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