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西化的結合
1926 年 8 月 17 日,江澤民生於江蘇省江都縣城內田家巷 (今揚州),父親為江世俊。田家巷當時屬富裕地區,鄰近京杭大運河,江家家境亦頗豐,直至江澤民七歲,家境轉為困窘,但他仍繼續背誦古詩詞,並練習繁體字書法。江澤民的傳統文化素養,很大程度來自他祖父江石溪的薰陶。
1936 年,日本侵華越趨嚴重,蔣介石堅持「先安內,後攘外」方針,全力剿共,惹起東北軍將領張學良不滿,聯合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說張為中共所統戰),史稱「西安事變」。江澤民當時年僅十歲,竟撰文支持張、楊二人所為,其對蔣介石無好感可想而知。
抗戰爆發適值江澤民處於青少年階段,在淪陷區讀書,致使他有極強烈的愛國意識、民族主義情懷。他常往明代愛國名將史可法墓憑弔 (史可法曾在明末死守揚州,抵抗清兵南侵),吟誦「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抒發悲憤,又對學習日語心存牴觸。
與此同時,江澤民叔父江上青的中共黨員身份、重光後南京國民政府不承認淪陷區大學的成績,令江澤民對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越來越反感。早於 1943 年,江澤民從揚州中學高中二年級「直接考入」南京中央大學電機工程系二年級,在學期間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對國民黨的不滿,驅使他首次參與中共組織的學生示威。他有同學王嘉猷,兄長王嘉謨,二人俱為中共地下黨員。在王嘉猷介紹發展下,江澤民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過,江澤民 1947 年轉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就讀,師從朱物華、顧毓琇,主修發電和運輸。朱物華二十年代曾申請清華大學庚子賠款赴美留學,先後到英國、比利時、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匈牙利、捷克九個國家考察訪問。顧毓琇亦曾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擁有國際視野,對西方文化不抗拒,是江有別於其他中共黨員的地方。
江澤民一方面參加中共領導的反對南京國民政府的示威,一方面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畢業後,他在上海海寧洋行找到一份電力供應工程師的工作。國府收購海寧洋行,江澤民隱瞞中共黨員的身份,繼續留任。上海解放,江澤民公開其中共黨員身份,獲任命為工廠黨代表,兼任副工程師、工務科科長兼動力車間主任。不久,負責主管上海工業的汪道涵提拔他升任總經理。1951 年 1 月 6 日,江澤民與王冶坪結婚。
汪道涵 1915 年生於安徽省盱眙縣,1932 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學習,1933 年 1 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工作,同年 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江澤民的大學師兄,在其推薦及提拔下,江澤民開始嶄露頭角。
實事求是,與極左思潮保持距離
五十年代新中國建設時期,江澤民奉調參加興建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更一度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受訓,赴史太林汽車廠實習。
毛澤東 1956 年發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次年演變成大規模的「反右」,各級政府和部門、單位均奉命「交數」(「右派分子」的數量指標)。江澤民初時對有關政策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後受形勢所迫,參與其中,但始終心不甘情不願,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工廠領導爭相取悅毛澤東,未幾中共中央提出「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極左思潮當道,結果是迎來三年大飢荒。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亦受影響。及後中蘇交惡,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下令撤走所有在中國大陸的蘇聯專家及顧問,長春一汽面臨缺乏鋼材、動力、燃料、食物等問題。幸賴江澤民力挽狂瀾,進行成功的改造,問題才得以解決。可以說,江澤民在新中國草創階段,屬於實幹型的技術官僚。
1964 – 65 年,江澤民多次有機會出國考察訪問,國際視野逐漸形成。1966 年 5 月,調任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所長、代理黨委書記,9 月任黨委書記,組織原子能發電設備的設計工作。調至武漢,令江澤民得以遠離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政治漩渦。1967 年,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隨著革命風潮席捲武漢,江澤民遭受批鬥,被下放至五七幹校勞動。直至 1970 年底才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