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理氣觀念

世間萬物之構成,離不開理、氣。理為何物?答曰:自然中性義的生命意志、生活意志。

就人而論,人身全體,全從一個生命意志的本原上演出。因生命要有視之用,始創出了目之體。

生命只是一個用,人身乃是一個體,並不是有了人身之體始有生命之用,實在是先有了生命之用乃創演出人身之體來。若把此意用朱子語說之,應該是先有了視之理,而後有目之氣。

叔本華哲學中之所謂生活意志,也就是此用,一切體由此用而來。(<理與氣>)

此理非外於氣而在氣之上,實於氣中起作用,與氣為一體。

朱子說理先於氣,由今人說之,則應謂未有飛機,先有飛機之理。若此理字認作用的意象,即人心必先有了要凌空而飛之一種用的要求,乃有飛機之實體產生。語本無病。但若必先認真有此一理,先實物而存在,則宇宙間勢必先存在著億兆京陔無窮無盡之理。於是勢必有一位上帝來高踞在此無窮無盡億兆京陔之理之上了。故柏拉圖的理念論,勢必與基督教之上帝觀念合流了。正為其混並無為界與有為界而不加分別以為說,則勢必達於此。講哲學的喜歡主張一個超實在的形上的精神界或本體之存在,這些全是上帝觀念之變相。因此他們說體用,反而說成無的為體,有的為用了。若把朱子的理字死看了也如此。(<理與氣>)

「未有飛機,先有飛機之理」是馮友蘭解釋朱子論理氣關係常用的例子,錢穆讀過馮氏《新理學》,故知此例,亦深表認同。

可是,對於馮氏「新實在論」的立場,錢穆明顯不以為然,理不能外於氣而獨立自存,更不能有千千萬萬之理,又再有一更高的至善之理以統攝之。「理在氣中」的看法,在以下一段文字表達得更清楚:

每一事就其事之本位,即每一事之主觀性言,則與別一事為對立。就其事與事間之條理言,則事與事之對立消失而形成為一種統一。所以說一理萬事。每一事是一經驗,集合萬事散殊之經驗,而成一客觀經驗,使可經驗到一理。所以說一理萬事。每一事是一經驗,集合萬事散殊之經驗,而成一客觀經驗,便可經驗到一理。所謂客觀經驗者,乃在此萬事中抽出一共通條理而統一此萬事。否則萬事平鋪散漫,勢將轉入這這如如之境,此則為一種純經驗。又否則必然超出於萬事之上,或深入於萬事之裡,而另求統一,則為宗教與哲學。今則不超於萬事之上,不入於萬事之裡,只就萬事而在其本身上籀出其相互間之共通條理,認識其相與間之聯繫而統一之。故理不在事之上,亦不在事之後,乃只在事之中,只就於事之本身中尋統一,故為真統一,而非對立上之統一。

此後朱子即頗采華嚴宗言,而唱「理氣同源」論。(<經驗與思維>)

這條雖言事,實亦講氣。

理不在氣之上,亦不在氣之後,而只在氣之中,近於明儒羅整菴的「理氣一物」說。

理為殊別的萬事萬物之共通條理,此和吳啟超的「總文路」判斷一致,<再思朱子的「理」:「存在之理」還是「總文路」?>:

此外還有錢穆,他對朱子存有論之「理」的理解,在筆者看來亦宜歸入「總文路」一方。

何謂「總文路」?吳氏解釋:

這「文路」是隸屬於氣的,乃經驗物本身內具的條理、規律。由是,筆者在「文路」前加一「總」字,為的是表明「總文路」– 「理」的根本身份或最高涵義 – 乃居於經驗世界之上或背後,為天地萬物所共依共循以運行的「總體向度」。「總文路」之「總」,非謂此「理」(Pattern) 乃由各各經驗物本身的「文路子」(patterns,如上述水、鐵、櫻、熊本身的條理或規律所組合拼湊而成,而是說:此「理」乃居於一眾「文路子」之上或背後,為此各「文路子」所分享和體現。換言之,若以水、火為例,無論它們各自的性質或規律 (文路子有多麼不同,仍都共同依循著宇宙裡唯一的「總文路」所提供的方向而運作。

儘管錢穆眼中之理是否「居於經驗世界之上或背後」值得商榷,以「天地萬物所共依共循以運行的總條理、總規律」釋錢穆眼中之理,仍是適切恰當的。

這樣看理,跟牟宗三有著明顯分歧。牟宗三也有講條理一面,但那是存在之理 (生生天道) 下貫於氣所折射出來的多相。錢穆則緊扣「從氣言理」,理、氣是一體兩面,非為兩層。

2022年3月9日 星期三

《湖上閑思錄》的哲學洞見

將《湖上閑思錄》三十篇文章分門別類,可以得出下列結果: 

哲學部門

書中題目

形上學

理與氣、陰與陽、道與命、善與惡、鬥爭與仁慈、我與他、歷史與神

道德哲學

精神與物質、無我與不朽、成色與分兩

人生哲學

情與欲、匆忙與閒暇、人生與知覺、象外與環中

文化哲學

人文與自然、藝術與科學、禮與法、經驗與思維、鬼與神、鄉村與城市、實質與影像

社會政治哲學

無我與不朽、自由與干涉、禮與法、鄉村與城市

歷史哲學

鬥爭與仁慈、歷史與神

宗教哲學

神與聖、性與命

方法論

科學與人生、緊張與鬆弛、推概與綜括、直覺與理智、無限與具足、價值觀與仁慈心

 關於各哲學部門需要處理的基源問題,見下表:

哲學部門

基源問題

形上學

「世界如何構成?」

「萬物化生如何可能?」

「什麼是善 / 惡?自然是否有惡?」

「什麼是自我?」

「形下世界 (現象) 與形上實體 (本體) 是如何一種關係?」

道德哲學

「成德如何可能?有無內在的人性基礎?依賴外緣因素?」

人生哲學

「什麼是人?」

「什麼是美好的人生?」

「如何達至一美好的人生?」

文化哲學

「文化如何可能?」

「現代西方文化有何局限、不足?其有無可行出路?」

社會政治哲學

「什麼是一理想的社會政治形態?」

「一理想的社會政治形態如何可能?」

「現代社會政治形態為何不能作為一理想的社會政治形態?」

歷史哲學

「什麼是歷史?」

「如何研治歷史?」

宗教哲學

「宗教如何可能?」

「儒家思想如何作為一種人文宗教?」

方法論

「人文科學如何可能?」

「實證方法是處理一切科學的唯一方法?」

扼要言之,錢穆認為:

a. 形上學

世界是由理、氣構成,理為一動、一生活意志,體現在殊別的氣中,遂生成不同的事物,各事物同稟至健至誠為其德性。

善惡只在人間世有分,於宇宙界、自然界,實無所謂善惡,所謂「自然的惡」,不過是宇宙自然在運行的過程中失其常態。人倫之常、自然之常,便是善。

自我方面,其非「原子式的自我」(atomic individual),而是一方面仰慕古聖先賢而效法之,亦親師取友,一方面保存自己的真性情。

形下世界 (現象) 與形上實體 (本體) 是二而一的,不即不離。西方把形下世界 (現象) 與形上實體 (本體) 割裂的做法並不可取。

b. 道德哲學

成德有內在的心性為基礎,心分成兩層,分別是個體的心與交互個體的心。個體的心以食色等自然情欲為內容,交互個體的心則能感通,能主宰、控制個體的心,對個體的心下命令,稱為「性」。個體的心與交互個體的心不即不離,但交互個體的心實更有賴語言、文字的學習去培育,故此不能寡頭地講覺悟、自識本心,而應同時看重後天的讀書學習。

c. 人生哲學

人不純粹是一理智的、自然的、功利的存在,更是一審美的、感性的、價值的存在。因此,人不能只尋求物質生活的滿足,而應有價值層面的追求,一切物質條件都是為實現更高的精神價值服務。人應讓自己有閒暇,學會欣賞身邊事物,同時重視歷史,重在過去情義上求報答。對已往現實滿足,求感恩圖報,盡其在我,切勿汲汲於想未來及死後世界。

d. 文化哲學

文化與自然之間雖存有張力,但雙方更貴在調和融通,不宜讓自然來吞滅人文,也不能用人文來戰勝自然。

文化以人的情感為核心展開。高度重視理性與自然科學,宗教藝術文學越衰頹,以情感窒塞故。所以人應該把目光注射到大群歷史文化之大共業上,培養愛敬之情。在愛敬之情的驅使下,死生彼我主客內外融為一體,鬼神亦非外於人間世而存在。

現代西方文化尚思維,故生起種種對立二分。同時無情,故成就冰冷的法治,以及令鬼神絕跡,鄉村被拆。此絕非文化的正軌。欲匡正其弊病,首為轉法治為禮治,導達人之情感,以情感來代替權益,次為保留鄉村。人能有情,自能重見鬼神。又摻和著美的迷醉與情的激盪的追求強力的人生 (衍生金錢的崇拜,權勢的掠奪),只是生命的架子與影像,不是生命真正的內容與實質,並不可取。

e. 社會政治哲學

理想的社會政治形態不是爭取私有產權,也不是爭取人民獨立自主,更非自由地奪取更多權力、爭得更多財富,而應該是讓人心之知、情感自由流露。

民主憲政、社會資源再分配,遠不如實行禮治。

f. 歷史哲學

歷史不只是實然的歷史事象,更包含應然的道德價值。

研治歷史,不重在解釋歷史、發現將來歷史事變之必然性,更重在指導及規範歷史、發現當前事理事情之當然性。

g. 宗教哲學

宗教有兩型,一是超越的、絕對的、純想像、純理論的、超離人世而投入於人世的,如西方基督教;一是內在的、相對的、經驗的,實際的、人間的而又是超出於人間的,如中國的神仙。

儒家無宗教制度、組織及儀式,卻有宗教精神的面向。其不在人類自心之外去另找一個神,只認人類自心本身內部自有它的一種無限性 (即所謂「性」),教人沉潛己心而直達於絕對之域,把小我的心泯去,好讓宇宙萬有平等入己心中來。擴大一己心靈,泯棄小我,而仍在此人世界之內。依於自力而完成其為一聖者。

h. 方法論

有別於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對象必涉及價值及情感,故研究者不應該像自然科學家般,沒有絲毫的情感,只知冷淡和嚴肅,而應該對研究的物件抱有一番極廣博極誠摯的仁慈之心。

另外,盡量運用歸納法,把一切現象,只要能知道的,全部羅列,做成各種分類,排成各種序列,來解釋,來想像,透進其內部,以得到一種綜括性的蓋然的知識,決不能依賴抽象的推演。同時避免緊張聚焦而改採鬆弛玩味的研究心態。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湖上閑思錄》是了解錢穆哲學思想的入路

錢穆迄今仍被人視為一史學家,其果真無自己之哲學思想?吳啟超<史家的哲學工夫 – 錢穆對朱子哲學研究之啟迪>稱錢穆有「哲學工夫」,但「哲學工夫」畢竟並非「哲學思想」,只是一種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把握的能力而已。然則錢穆是否真有自己一套「哲學思想」,此實可作進一步探討。

據筆者愚見,錢穆是有哲學思想的,而要深入了解其中底蘊,《湖上閑思錄》是一個很好的入路。錢穆自述《湖上閑思錄》的寫作緣起,<序>:

我這一本《湖上閑思錄》,是今年春天因著一位友人的一番慫恿而觸機開頭寫起的,經過了約莫四個月的時間,積成這三十篇文字,把它彙集成冊。我的生活,其實也算不得是閒散,但總是在太湖的近邊,時時見到閑雲野鷗風帆浪濤,總還是有一些閒時光的。我的那些思想,則總是在那些閒時光中透逗,在那些閒時光中醞釀……

我這一本《閑思錄》,並不曾想如我們古代的先秦諸子們,儒墨道法,各成一家言,來誘世導俗。也並不曾想如我們宋明的理學先生們,程朱陸王,各各想承繼或發明一個道統,來繼絕學而開來者。我也並不曾想如西方歐洲的哲學家們,有系統、有組織、嚴格地、精密地,把思想凝練在一條線上,依照邏輯的推演,祈望發現一個客觀的真理,啟示宇宙人生之奇秘。我實在只是些閑思……

<跋>:

本書乃一九四八年春間所寫。其時余任教江蘇無錫江南大學,課務輕閒,胃病新愈,體況未佳,又值時局晦昧,光明難睹。時時徜徉湖山勝處,或晨出晚歸,或半日在外。即暫獲間隙,亦常徘徊田塍魚塘之間。盡拋書冊,惟求親接自然,俯仰逍遙以自遣。心胸積滯,逐一滌蕩,空所存抱,乃時有閑思遐想,如遊絲輕漾,微葉偶飄,來入庭際,亦足賞玩。乃於夜燈坐對,隨筆抒寫,初不自意遂成卷帙。嗣亦擱置,不復再續。越一年,倉皇南行,此稿亦未攜帶。今冬重入吾眼,則已轉瞬十年矣。再自披覽,即篇題亦都忘卻,更不論內容所涉。循誦而下,恍如讀他人書,乃深幸此人談吐,與其平日素所蓄藏,無大懸別,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惟閑冗相異,儼如隔世。卻念生平,有此一段暇晷,堪作回憶,彌自珍惜。刊而布之,亦聊以存當時心影之一斑焉。

<再跋>:

余自對日抗戰期間,在雲南宜良寫成《國史大綱》一書以後,自念全部中國史中之大綱大節,已在書中揭舉。循此詳求,事在讀者。或有謬誤,亦待讀者指出,再作思考。余之興趣,遂從歷史逐漸轉移到文化問題上。

余之研治國史,本由民初新文化運動對國史多加詬詈,略有匡正。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庶於世風稍盡補偏救弊之功。但自世界第二次大戰開始,確信歐西文化亦多病痛,國家民族前途,斷不當一意慕效,無所批評抉擇,則盲人瞎馬,夜半深池,危險何堪設想。又歷史限於事實,可以專就本己,真相即明。而文化則寓有價值觀,必雙方比較,乃知得失。余在成都始寫《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此為余對自己學問有意開新之發端。

及抗戰勝利,頗謂國事未定,變端莫測,因決意不返平津,亦不滯京滬,惟冀覓一靜僻處,俾得潛心,以漸待時局之安定。乃重返昆明,初不料其學風囂張,乃有大出意料之外者。又在成都患胃病,迄是不愈,乃又決意歸家鄉,風土飲膳,庶於余病體有助。適江南大學新創,遂留任教。而國事益動盪,日夜讀《莊子》一書,為作纂箋。聊可於湖山勝境,遊神淡泊,自求寧靜。又以其間寫此《湖上閑思錄》一部。及來香港,將之付印,距今亦三十年以上矣。

此三十年中,對文化問題又續有撰述。兩年來,雙目失明,不能見字。報章書籍,皆已疏隔。惟尚能捉筆寫稿。方撰《中西文化比較觀》一書,不謂積稿已盈二十篇以上。大體皆雜憶平日心中存想,以不翻書,不引據材料為原則。忽一日,三民書局主人來索余《湖上閑思錄》,將以再付剞劂。因由內人誦讀一過,余逐篇聽之。初不意余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並有前所發得,而今已漫忘者。自慚學問未有進步,而國事世風,每下愈況。回憶當年太湖邊一段心境,亦已有黃鶴一去不復返之狀。撫今追昔,感慨何似。

概言之,《湖上閑思錄》:

(1) 寫於 1948 年初,應友人 (即謝幼偉) 之邀而寫;

(2) 過程為四個月;

(3) 是用課餘閒暇的時間寫的一些閒思,故此,不講究系統性;

(4) 書中見解與錢穆中、晚年思想一致,「循誦而下,恍如讀他人書,乃深幸此人談吐,與其平日素所蓄藏,無大懸別,此亦大可欣喜之一境也」、「余方今所撰,正多舊來見解」;

儘管當事人自稱為「閑思」、不成系統、是書僅為一比較中西文化的論著,吾人未嘗不可用一嚴謹的、系統的眼光審視全書。尤其甚者,雖云比較,眾所周知,錢先生是傾向借西方突顯中國文化之優勝處,他對西方文化的批評,對中國文化的讚揚,不應純粹被看成是一種客觀的分析、論述,而應被理解為一種個人的、主觀的主張。這是他的一番哲學見解。

這麼看的話,《湖上閑思錄》就不是一部隨筆集那麼簡單,其學術價值亦和其篇幅不對等。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建築師人格與效益主義、康德倫理學的結合

曉瑩曾叫我玩一心理測驗 (MBT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性格評估測試),審視我屬哪種類型的人格,從而判斷能否與我來往。經一輪輸入,有結果了,我好像是藝術家型 / 作家型人格,她則告訴我她是建築師型,至於其女性好友,則和我一樣,也是藝術家型 / 作家型人格。她之所以安排這個測試給我,是要讓我知道,我和她是如何的不同。

據網上資料顯示,建築師型人格有以下特徵:

內斂冷靜,擅長思考與推理,總是能夠站在與眾不同的視角觀察事物。而且他們對知識有著敏銳直覺及獨特的見解,因此很擅長學習複雜知識及理論,在專業領域往往能有所成就。

覺得任何事物都應該接受質問和審核,一旦發現破綻,便會無情地打破,並用自己的思維創造新的想法及邏輯。

對新環境與人比較缺乏安全感,想成為他們的朋友,先要長時間建立關係及信任。另外,他們只會跟有共同話題及擁有豐富知識的人交流,跟不上建築師思路的人,或者不明白他們話題討論的人,很快便會讓他們失去興趣。

擅長邏輯推理,是我和她多次爭吵的原因,她批評我好辯,不能和我共同生活,我卻嫌她無情,不能發現含混語句和邏輯紊亂背後的真情厚意。

要長時間建立關係及信任,所以她成就了和她一起八年的枕邊人,最後一次通電話,我問她為何斷去跟我所有聯絡,她說:「我男友覺得你要 move on,我都同意嘅」。沒多久,在網上看到他們的親熱照,還有一同成立婚攝公司,將愛傳給世界其他情侶。

跟有共同話題及擁有豐富知識的人,所以她嫌我悶、乏味,每次只有我找她,她不會找我。

坦白說,今天重溫這段往事,內心仍有戚戚然,有酸楚難受,也有忿忿不平,但站在讀者立場,要了解曉瑩為人,又不能不提及此。

還有,曉瑩稱自己的思想是「效益主義與康德倫理學的結合」。這是我迄今仍不能理解的東西。細心分析,我們可以問:

1) 效益主義究竟能否與康德倫理學結合?

2) 若能結合,是什麼一種型態的結合?具體結構為何?

據我個人理解,效益主義的根本宗旨,是求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少數人。康德倫理學則堅持視每一個人如目的,不能視之為手段,哪怕是達至最大多數人最大幸福。在政治哲學的領域,羅爾斯提出正義論,講資源再分配,正是建基於康德倫理學,對效益主義提出反省及批判。

效益主義、康德倫理學的不能兼容,在處理道德兩難時尤其明顯。故此,曉瑩所講的結合,我一直不理解。

當然,與其說結合,不如稱「處於效益主義與康德倫理學之間」更為合適。她為人處事,固然不視人為工具,但因講究行動,行動就牽涉效果,以跟我斷去聯絡為例,她始終堅持,這樣做,既滿足到其男友要求,也對我未來展開新一頁有益,她又能和所愛在一起,是三贏。她不明白她的離開,對我人生傷害是多麼的大。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曉瑩的人生座右銘

近日常常想起曉瑩提過的一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的「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五年多前,我倆在青衣城重聚,臨離開前,她一邊走,一邊對我說她最欣賞這句話,視之為人生座右銘。後來在其網誌,有「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此可視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的西方諺語版,足見這句話確實為曉瑩所看重。

曉瑩不只美麗有仙氣,她還有智慧,可引領你走上更好的人生的道路,至少可啟發你有不一樣的思考,故我稱她為「女神」。我無緣與她一起,見面交談的機會亦甚少,只能從其片言隻語細味其哲思之一鱗半爪,相信她的伴侶或對她的智慧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吧!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從字面意思看,是指君子必先去做他所想說出來的事,作了以後再說出來。簡單講,就是做了再說,別說缺乏實踐的漂亮話。孔子這句話,是針對子貢而發。子貢是商人,善於貨殖,而且伶牙俐齒,雄辯滔滔。孔子或許擔心他有說了不算數、說得出卻做不到的言行不一致的問題,遂予以提醒,望其謹言篤行。

曉瑩對我說這句話,是因為她覺得我跟子貢有著同樣的毛病,我只是口頭上、文字上說愛她,卻沒有付諸行動。相反,她的愛伴在日常生活中有連串愛她的行為,儘管未有見諸語言文字,卻是真做到了,她因此選擇他作終生伴侶,不選擇我。事實上,有一次,她在電話明白對我說:「我最憎只講唔做嘅人,而你正正就係呢類人!」她竟不知道我是基於地域距離 (她和男友工作假期,我卻在香港求生存),以及身份的不合適 (她是別人的同居女友) 而無法在行動上愛她。就這樣,我成了她最討厭的一類人。

撇除與曉瑩的情感關係,我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只說不做的問題,誠然,也好像有。可能是習慣吧,我慣了先說出來 (所謂「立志」、「決志」),然後盡量去做,當然在做的過程可能遇到種種阻礙、不可預計的因素,終致做不出來,但這無損我已盡了力去做,我問心無愧。其中一個例子是,我說過將來要做老師,但經歷過進修、實習,漸發現做老師不如想像般簡單,入行亦不容易,競爭很大,工作量很多,終致卻步。另一個例子是,我說過堅持針砭時弊,堅持做學問,但基於國安法、自己生命能量之下降,終致不了了之。

曉瑩其實沒有判斷錯,她不喜歡我,不給我機會,不選擇和我一起,都是對的。就我個人言,我只能盡量說到做到,始終我不想做一個沒口齒、沒信用的人,這裡涉及自我形象的問題。

曉瑩已走遠,但她留下的話確實是有鞭策作用,迄今我再沒見過有一美貌女子會對我起諫諍,此確實是一大不幸。

順便一提,「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據說出自 1962 年 Gersham Bulkeley 的《Will and Doom》,原文是「Actions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words」。工作時,我曾看過有中六女生引用,東華女生果然有著某種傳承。

談曉瑩,不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終究有缺陷,如畫龍而未點睛,今補上此篇,亦聊表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