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於 2009 – 2010 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專業中文」一課,對中國現代散文作過專題研究,十多年過去,近日重新找回舊時簡報,決心予以整理,成一系列文章,此為第一篇。
— — — — — —
對散文的界定,有廣、狹義之分。
廣義的散文是指:與詩詞、駢文等韻文相對而言,包括韻文以外的一切記敍性和議論性的文體。
狹義的散文是指:議論、敍事、說理、抒情等無韻而句式不整齊的文章。
楊牧在《現代中國散文選》前言又提出另一種看法。他認為,廣義的散文包括議論、雜文,狹義則只包括抒情、敍事的文章。嚴格意義上,議論、雜文等不可被稱為散文。
不過,誠如傅德岷所言,若散文包括議論、雜文等,我們將能看見現代散文絢麗多姿的風貌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且歷來五四以後的散文家多對散文抱一寬泛的看法,故楊牧觀點未必可取。
散文通常具有若干特色:
(1) 通過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篇幅不長;
(3) 形式自由,不一定有完整故事,語言不受韻律的約束;
(4) 敍事、抒情、議論,或三者皆有。
現代散文分類方式有兩種:
I. 按文學體裁而分
雜文 / 議論文
小品文 (又稱美文,包括幽默小品、抒情小品等)
隨筆
遊記
報告文學
II. 按作者身份 / 文章內容而分
專欄散文
學者散文
抒情散文
兩種分法各有道理,要之,「專欄散文」多指社評雜文一類。「學者散文」則包括歷史小品、議論文等。「抒情散文」包括抒情、敍事小品和隨筆、遊記。
中國現代散文是伴隨著新文學運動而來。所謂「新文學」,是指五四時期產生,用白話書寫的文學。因為這種文學在語言運用,內容的採納及形式的表現上和中國古代文學有所不同,故被稱為「新文學」。
現代散文作為新文學的其中一支,和新文學的其他主要部份 (如小說、戲劇、詩) 一同出現,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周麗麗指出:「現代散文是小說、戲劇、理論批評的基礎」(《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據此,現代散文似乎比小說、戲劇具有更基本、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概況,主要分為下列五個階段:
i. 新文學運動初期
以議論文、雜文創作為主,而敍事、寫景、抒情的小品文則數量較少。此時期的代表作家有胡適 (作品:《貞操問題》、《易卜生主義》)、陳獨秀 (作品:《革命與作亂》、《調和論和舊道德》)、魯迅 (《我的節烈觀》)、劉半農等。
此時期的文章主要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的「隨感錄」中被發表。內容較重視時務、對傳統社會文化的批評、西方文化的介紹,篇幅較短小。
ii. 1925 年前後
散文的創作園地及學派漸漸增多,例如:1921 年有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成立,1924 年有語絲社、《現代評論》成立。
文章的內容也不專寫政治,而有描寫現實及反映人生。表達手法上不只是一昧議論及冷嘲熱諷,而有委婉、含蓄的抒情和細緻的寫景。周作人所倡導的小品文也告盛行。
此時期的代表作家除魯迅等外,既有來自「文學研究會」的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執政府大屠殺記》)、冰心 (《寄小讀者》、《往事》)、許地山 (《空山靈雨》),也有來自「語絲社」的林語堂 (《論幽默》)、俞平伯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現代評論》的徐志摩、陳西瀅等。
iii. 1927 – 1934 年
中國政治形勢急劇變化,文學社團間的論爭亦加深,但此時的散文數量卻增加。此時盛行的有雜文 (魯迅此時的雜文成就達至高峰)、幽默小品 (以林語堂為首) 等,而新進作家則有何其芳、李廣田、沈從文、蕭紅、豐子愷等。1934 年更因此年的小品文數量繁多而被後世稱為「小品年」。
iv. 抗戰時期
散文創作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時有「抗戰八股」的論爭。此時期以巴金的作品最多 (《一點感想》、《給山川均先生》等),另外,梁實秋、錢鍾書、何其芳等人亦於此時期有很大的成就。
v. 抗戰以後至今
以台灣的散文作家成就最大,香港作家也有出色的表現,代表作家有余光中、張曉風等。
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談及 1917 – 1921 年 (即「誕生期」) 的散文:
作品的特色是南腔北調、生硬、生澀不堪,因為還沒有共通的白話國語,不得不加雜各地方言;語文既不純熟,寫作技巧也很幼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不堪卒讀。
至於 1929 – 1937 年 (即「收穫期」) 的作品,他覺得明顯有進步:
白話文直到抗戰時期才完全成熟。由於各省同胞的大遷徙,使各地方言得到一大混合,遂產生了一新的豐富的國語,可稱之為抗戰國語。這種新的國語才是最多中國同胞喜見樂聞的國語,同時期的白話文才是流行最廣的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