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 (1401 年) 後期,官軍敗象已呈。四年 (1402 年) 年中,官軍水師接連失利。
六月癸丑,盛庸帥舟師敗燕兵於浦子口,復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於燕。乙卯,燕兵渡江,盛庸戰於高資港,敗績。戊午,鎮江守將童俊叛降燕。庚申,燕兵至龍潭。辛酉,命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申前約。壬戌,復遣谷王橞、安王楹往。皆不聽。甲子,遣使齎蠟書四出,促勤王兵。(《明史‧恭閔帝紀》)
六月癸丑,江防都督僉事陳瑄以舟師叛,附於王。甲寅,祭大江。乙卯,自瓜州渡,盛庸以海艘迎戰,敗績。戊午,下鎮江。庚申,次龍潭。辛酉,天子復遣大臣議割地,諸王繼至,皆不聽。(《明史‧成祖紀》)
朝廷內部開始出現倒戈做內應的呼聲,終有「金川門之變」的發生。
乙丑,燕兵犯金川門,左都督徐增壽謀內應,伏誅。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明史‧恭閔帝紀》)
乙丑,至金川門,谷王橞、李景隆等開門納王,都城遂陷。(《明史‧成祖紀》)
燕師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復請誅景隆。帝皆不問。使景隆及尚書茹瑺、都督王佐如燕軍,割地請和。燕兵屯金川門,景隆與谷王橞開門迎降。(《明史‧李景隆傳》)
燕軍攻入金陵,建文帝見事不可為,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建文帝失蹤。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紀》)
燕王朱棣即皇帝位,改元永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被整肅,並夷其族。靖難有功者獲封賞。
是日,王分命諸將守城及皇城,還駐龍江,下令撫安軍民。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榜其姓名曰奸臣。丙寅,諸王羣臣上表勸進。己巳,王謁孝陵。羣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戊寅,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仍稱懿文太子。(《明史‧成祖紀》)
盡復建文朝廢斥者官。(《明史‧成祖紀》)
執兵部尚書鐵鉉至,不屈,殺之。(《明史‧成祖紀》)
九月甲申,論靖難功,封丘福淇國公,朱能成國公,張武等侯者十三人,徐祥等伯者十一人。論欵附功,封駙馬都尉王寧為侯,茹瑺、陳瑄及都督同知王佐皆為伯。(《明史‧成祖紀》)
關於建文帝下落,有種種傳說,或由地道出亡,或出家為僧。直至清朝,他才獲追諡曰恭閔惠皇帝。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聞於朝。按問,乃鈞州人楊行祥,年已九十餘,下獄,閱四月死。同謀僧十二人,皆戍遼東。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間,諸臣請續封帝後,及加廟諡,皆下部議,不果行。大清乾隆元年,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明史‧恭閔帝紀》)
從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燕軍進京時,建文帝的屍首當未被發現。
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成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