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六十年代香港民生概況

六十年代是香港經濟的轉捩點。跟隨過去的經濟步伐,製造業持續發展,紡織業也有長足進步,對勞動力有大量需求。註冊工廠數目上升,反映經濟開始高速增長。而市民的生活水平亦逐漸改善,惟收入僅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投資及消費能力仍低。

製造業發達,帶動本地出口上升,造船及航運業需求大增。一時間,大量中小型船廠湧現,使造船業百花齊放。包玉剛的環球航運、董浩雲的東方海外、趙從衍的華光航運等都在此時發跡。

人口處於高增長期 (儘管已較五十年代放緩),致使市區人口密集,社會衛生情況惡劣,傳染病容易傳播。當時,除了流行性感冒,麻疹和白喉都是常見傳染病,還有傷寒和霍亂亦時有發生。由於醫療資源有限,市民患病後不易求醫,患上傳染病因而成為市民其中一個主要死因。死亡個案很多更是兒童。有見及此,港府推行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期望透過免費及有系統的疫苗接種,降低兒童患病的死亡率。同時改善醫療系統,務求為市民提供價錢低廉的健康服務。

1957 年初,長沙灣蘇屋邨的地盤平整工程展開,由徙置事務處先遷拆 19 間木屋及安置共 222 名居民,再清拆另外 60 間木屋及安置共 800 名居民,工程於 1958 4 月完成,旋即展開蘇屋邨興建工程,全部建築於 1960 – 1963 年間建成,共有 16 幢樓宇。

港府又將荃灣一幅填海地用作興建廉租屋邨,即福來邨。福來邨使用從日本引進的工業化建築計劃,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最後一座樓宇於 1967 年峻工,全邨共有 9 座住宅大廈 (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

牛池灣彩虹邨前身是九龍十三鄉之一的沙地園,1958 年該地被批出興建大型公共屋邨。1962 – 1964 年間,各幢樓宇分期落成,柏立基 1963 12 18 日為彩虹邨主持開幕典禮。全邨融入巴浩斯風格元素,因設計獨特,曾在 1965 年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尼克遜 (1964 )、瑪嘉烈公主 (1966 ) 皆到過屋邨訪問。

不過,廉租屋 (設有獨立廁所及廚房) 雖然次第落成,仍有四分之一人口在寮屋生活。

1954 – 1961 年間,港府增設了大量小學學位。至 1966 年,幾乎所有適齡學童都可以入讀小學。1963 年,港府發表《教育委員會馬殊 - 森遜報告書》,落實取消小學入學試、擬定資助則例、擴展新界中學學位、減低師生比例等。1965 6 月發表的《香港教育政策白皮書》,更建議讓 80% 學童入讀由政府資助的小學,約 15% 的小學畢業生升讀官立中學、資助中學及若干選定的私立中學。1963 10 17 日,香港中文大學成立。1969 年,摩理臣山工業學院成立,以滿足香港工業化對技術人才的急切需求。

1963 年,香港出現嚴重旱災,食水供應不足,港府遂與廣東省討論引入水源,於 1964 年簽訂供水協議,興建東江 - 深圳供水工程 (「東深供水工程」),每天從東江引入 15,000 加侖淡水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