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付大量難民需要,英國紅十字會 1950 年 7 月 12 日成立第一個香港分部,即香港紅十字會。除了關注病人,也提供捐血服務。其一度幫助石硤尾大火災民。
1951 年,葛量洪與國際痲瘋救濟會合作,在喜靈洲設立喜靈洲痲瘋病院。病院由沿岸排列的石磚屋組成,可容納五百名病人。
另外,律敦治療養院 (前身是 1843 年成立的海員醫院,1873 年因虧損被英國皇家海軍購入,改為皇家海軍醫院。1949 年得律敦治及港府支持,改建成律敦治療養院,未幾重建)、廣華醫院 (1911 年由東華醫院董事局成立,服務對象為廣東華人) 獲重建,葛量洪醫院成立 (位於黃竹坑,成立於 1957 年,主要提供癆病治療。當時香港醫療水平落後,環境衛生欠佳,致使肺結核爆發)。
有見於湧港難民中有數百位西醫,儘管其資格不獲承認 (不可以私人執業),港府依然為他們提供特別考試,選出具水準的,予以僱用。
葛量洪又推動大型基建,包括修建大欖涌水塘和擴建啟德機場。
大欖涌水塘位於新界屯門。早在三十年代後期,港府已計劃於新界西興建水塘,惟因戰事而被逼中斷。1947 年,研究重新展開,遂選大欖涌作為新水塘位置。1951 年,港府撥款四千萬,1952 年正式動工,1957 年落成。水塘儲水量高達四十五億加侖。
機場方面,1945 年 10 月,夏愨首次建議在新界屏山建造國際機場,惟 1946 年 3 月底,當局發現選址面積不足以符合國際標準,於是取消計劃。葛量洪上任後,重提在屏山建造國際機場。可是,當他得悉飛機將來升降須要越過中國領空後,他擔心飛機有被擊落的可能,因而打消念頭,改為擴建啟德機場。擴建工程 1954 年正式提出,把原有跑道增長至 2,194 米。工程 1958 年 9 月完成,從此,任何飛機都可在啟德機場升降。
受大陸政權易手影響,九廣鐵路來往廣州的直通列車於 1949 年中斷,北行列車終點站設於羅湖。為改善鐵路運輸,柴油機車投入服務,取代蒸氣機車。
的士始於二十年代,至 1926 年服務擴展至九龍半島。的士通常在各渡輪碼頭及酒店門口等待乘客。根據運輸署記錄,1947 年已登記及領牌的士數目為三百二十九輛,翌年遞升至三百四十四輛,至 1957 年,倍增至六百九十三輛,1959 年,再大幅提升至八百五十一輛。的士發展迅速,與戰後香港人口增長有密切關係。
新界人口增加,導致九巴開始在新界各處設置巴士站牌。1949 年,九巴率先由英國引入首批廿輛載客量較高的雙層巴士 - 丹拿 A 型,以應付日益增加的客量。
中巴引進乳膠座椅,中環天星碼頭遷往愛丁堡廣場碼頭,維多利亞港海底隧道正在蘊釀……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發展。
然而,政治風暴終於襲來,1956 年 10 月 10 日,發生雙十暴動,這是葛量洪任內最大規模的政治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