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思宗自殺,呂留良悲痛欲絕。清兵南下,他參與抗清義軍。隨著大局已定,呂留良參加科舉考試成為諸生。不過,他仍不時和自認明遺民者有來往,如錢謙益、黃宗羲等。
康熙五年 (1666 年),呂留良「覺今是而昨非」,不再求入仕。<耦耕詩其二>:
誰教失腳下漁磯?心跡年年處處違。
雅集圖中衣帽改,黨人碑裡姓名非。
苟全始信談何易,餓死今知事最微。
醒便行吟埋亦可,無慚尺布裹頭歸。
充分反映他當時心聲。
呂留良提倡朱子學,尊朱貶王 (陽明),《四書講義》有以下文字:
氣質之說,始於張程,發明於朱子,於此章近遠之義至徹,以之看《虞書》、<湯誥>、《易傳》、<中庸>、《孟子》,無不脗合無間矣。後學不深究其理,惑於異端,反謂朱子分理氣為二,不知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原未嘗二也,須是兩邊說,理方明備耳。(卷二十)
孟子性善,理之本體也;孔子相近,理之盈虧也。即其言論之,已分本體、盈虧,非二理乎?夫理何以有盈虧?氣質故也........異學........其所主者,離理之氣也,本心之學也;聖學所主者,統氣之理也,本天之學也。(卷二十)
若以本體為無善無惡,必將并去其善,而後可以復本體也。則凡所謂擇善固執、樂善不倦者,不幾皆本體之障乎?此正聖學與異端分界之處,此處一差,以下都無是處,不可以不辨也。或云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此<大學>漸臻之事也,若以頓詣者言,則身心意知,總一至善無惡之物而已矣,其云身心意知,皆至善無惡之物,可謂知其說之非,而救之似矣。然有此理,無此事。自天命以後,道理本該如此,所謂有此理也。然堯舜相傳也說箇人心道心,人心曰危,道心曰微,可見心便說有善無惡不得。故雖聖人,亦必戒慎恐惓,兢兢以精一允執為主。(卷一)
第一、二條見呂留良反對理氣一物,首肯朱子的理氣兩分。
第三條見他主張心為有善有惡的經驗認知心靈,屬氣心,同於朱子,不滿陽明講「無善無惡心之體」。
黃宗羲初與呂留良友善,後生齟齬,跡近絕交。反而張履祥、陸隴其等人與他有學問上的交流。《清史稿・儒林傳一》:
張履祥,字考夫,桐鄉人。明諸生。世居楊園村,學者稱為楊園先生......初講宗周慎獨之學,晚乃專意程、朱。踐履篤實,學術純正。
《清史稿・陸隴其傳》:
陸隴其,初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著有《困勉錄》、《松陽講義》、《三魚堂文集》。其為學專宗朱子,撰《學術辨》,大指謂王守仁以禪而託於儒,高攀龍、顧憲成知闢守仁,而以靜坐為主,本原之地不出守仁範圍,詆斥之甚力。
張、陸皆學宗朱子,批評陽明心學。
呂留良拒絕與仕清的明朝舊人交往。清朝下詔徵辟博學鴻儒,他誓死不就。暮年削髮出家,法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年) 逝世。
湖南秀才曾靜受呂留良「華夷之辨」思想刺激,在雍正六年 (1728 年) 派遣弟子張熙勸川陝總督岳鍾琪反清,被告發下獄,釀成「曾靜案」。呂留良一家被牽連,其著作亦遭焚毀。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給予呂留良正面的評價:
自朱子卒至是四百餘年,服膺朱子而闡述其學者眾矣,而絕未有巨眼深心用思及此者。自此以往,朱學益發皇,然無慮皆熟軟媚上,仰異族恩威之鼻息,奉以為古聖先賢之淵旨。窺帝王之意向,定正學之南針。極其能事,尚有愧夫吳、許,更無論晚村所云云矣。然則晚村不愧清楚講朱學一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