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施琅平台灣

馮錫範等發動「東寧政變」,擁立鄭克塽繼位。克塽乃鄭經次子,錫範女婿。正當明鄭政權內部混亂不堪,康熙帝已接納李光地建議,起用施琅,密謀平台。

施琅,福建泉州人,鄭芝龍頭號猛將,順治三年 (1646 ) 隨鄭芝龍降清。未幾叛清投入鄭成功陣營,成為其得力助手。因與鄭成功手下不和,鄭成功下令誅殺施琅全家,施琅逃走,父親、兄弟被殺。施琅後來再次降清,先後擔任副將、總兵,協助清朝對付鄭軍。

明鄭政權矛盾不斷,李光地覺得攻台時機成熟,推薦施琅給康熙帝。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命其部署攻討明鄭政權,作好準備。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康熙帝力排眾議,堅決攻台。施琅初受福建總督姚啟聖節制,及後康熙帝改以施琅負責前線作戰,姚啟聖負責後勤,施琅正式取得清朝水師統帥權。

姚啟聖軍權旁落後,轉與明鄭政權談判,但施琅戰意堅決,談判破裂,澎湖海戰卒之爆發。

明鄭政權自清朝實施海禁,貿易受損,糧食補給出現問題。其對老百姓橫徵暴斂,以補軍餉之不足,但始終未能令軍隊滿意。對外受清兵威脅,對內有財困及軍隊叛變危機,明鄭政權在戰前其實已經岌岌可危。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 六月,施琅進攻澎湖娘媽宮,受挫,返回八罩島。不久,他取虎井嶼、桶盤嶼,並決定把艦隊分三路發動總攻。鄭軍潰敗,殘部退回台灣。七月,施琅率軍登陸台灣,鄭克塽受劉國軒等「主和派」慫恿 (馮錫範為「再戰派」,主出兵打呂宋),選擇投降清朝,剃髮易服,明鄭政權滅亡。

鄭克塽投降後,清廷就是否將台灣納入版圖起爭議,經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解釋,康熙帝明白台灣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遂派兵屯戍鎮守、設府管理。施琅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施琅一度奉命管治台灣,康熙三十五年 (1696 ) 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施琅有兩子。長子施世綸,任漕運總督,清朝中晚期的公案小說《施公案》,主角施公即施世綸。次子施世驃,曾領兵到台灣平定朱一貴起事。

連橫《台灣通史》:

伏讀康熙三十九年聖祖仁皇帝詔曰:「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祀之。」

康熙帝都算仁厚!

鄭克塽至北京,仍獲清朝分封,其弟、子皆擔任過佐領。康熙四十六年 (1707 ),鄭克塽薨於北京,年僅三十七歲。

鄭成功征台前,發表文告:

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

錢海岳《南明史》、謝國楨《南明史略》因此視明鄭政權為南明的延續。

不過,顧誠《南明史》則認為,明鄭政權自鄭成功去世以後,便不再屬於南明。觀乎鄭經詩作,<滿酋使來,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說,憤而賦之>:

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
雄圖終未已,日夕整戈矛。

<悲中原未復>: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愁。
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流祖逖舟。
故國山河盡變色,舊京宮闕化成丘。
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

充滿華夷之辨、力圖恢復的意識,顧氏之說不盡準確。